專訪閭丘露薇:生於浮世,從母女關係透析女性獨立之路

專訪前戰地記者、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閭丘露薇。(世界走走製圖)

獨立不意味著與家人疏離,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建立了更平等、更自由的關係

香港知名新聞人閭丘露薇首部自傳體小說《浮世薔薇》今年6月在台灣出版。她接受《世界走走》專訪,深入分享對母女關係和女性獨立的洞見。

與母親的關係,是人一生中最初始也最複雜的紐帶。既渴望彼此獨立,又需要相互支持,形成了關係的微妙之處。

閭丘露薇在首部自傳體小說《浮世薔薇》中,即描寫了這樣的三代華人女性故事:第一代趙小姐在1970年代的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敢於離婚、再婚,抓住經濟開放機會,成為第一批北上港商。第二代若林年輕時經歷天安門學運,離開中國,成為記者與作家,在紐約成為母親並離婚。第三代曉瑜出生在美國、定居於上海,在封城期間與同性愛人一同走上街頭。

三代女性,兩對母女

國族與時代使她們有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與思想。閭丘露薇說:「若林就是我這一輩人,在六四與改革開放的影響下,有機會出國留學、累積財富,並不是因為我們特別聰明,只是碰巧在這個時機點出生。而曉瑜的起點更高,不像若林那輩小時候苦過,他們的同理心和對社會安定的看法更加不同。但封城讓他們明白,原來安全與幸福泡泡,會在一瞬間被戳破。」

儘管起點不同,書中的女性卻面臨類似的障礙:她們的選擇受限於社會環境現實,而與母親有關的傷痛代際傳遞,影響下一代。若林與趙小姐斷絕來往,她認為消失的生母並不愛她。直到見證亂世,疫情、戰爭帶給陌生人的悲歡離合,若林開始重新思考趙小姐的生命軌跡,以及自己與女兒曉瑜的關係。

閭丘露薇告訴《走走》:「這本書有些根據我的人生經驗,我跟生母的相處模式幾乎就是這個樣子。」閭丘露薇的父母在她4歲時離異,而她則在女兒5歲時與第一任丈夫離婚,作為單親媽媽,在香港獨自打拼多年。

「對若林而言,趙小姐是不存在的,」她解釋,不過這種缺席也讓她看見趙小姐「頑強的生命力」——在趙小姐的年代,婚姻是女性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儘管離婚的做法仍有侷限,但她的選擇本質上是希望掌控自己的命運。

「趙小姐這代女性碰上改革開放,追求更好的生活,特別時髦且前衛,急切地想要抓住最好的東西。在面對婚姻、親密關係和孩子時,她們都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她補充道,「有些人可能會責備,為什麼女人離婚後就不要孩子,而忽略婚變的女性常常背負更多壓力或譴責。反過來,男人往往因為有個『好老婆』,隨時能將孩子放下。」

「這麼想就會理解,為什麼有些女性選擇離開孩子,先為自己的成長著想。」她指出,「實際問題就是,女性成為媽媽或妻子後,個人發展面臨到各種挑戰,這一點從過去到現在,都未有太大的改變。」

成年的美好之處在於,儘管童年受了傷,仍有機會以全新方式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離婚後的若林,看見母輩的侷限和自身未解決的問題,試圖給予女兒不同的愛和陪伴,終止傷痛的代際傳遞。

那麼,閭丘本人是如何拋開過去,往前邁進的呢?她告訴《走走》,寫書也是在療癒自己,藉此重新審視與母親的關係,「無論做任何決定,我總是從零開始走,不糾結過去,僅專注當下優先該做的事。對我來說,只有在乎的人的理解和支持是重要的。」 (相關報導: 如果在戰時:一位女記者(附追蹤名單) 更多文章


認識閭丘露薇:
1969年出生於上海,1995年起定居於香港。曾擔任鳳凰衛視記者、主持人,。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閭丘露薇是成為唯一在巴格達地區進行現場報導的華人女記者,並因此被譽為「戰地玫瑰」。2015年離開鳳凰衛視後,閭丘露薇投入學術研究,攻讀賓州大學大眾傳播博士學位。目前,她是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的副教授,並在獲得終身教職後,出版人生的第一本小說《浮世薔薇》。

過去衝在最前線的新聞界代表人物,在中東戰地怒放的「鏗鏘玫瑰」,如今展現著溫柔與輕盈的狀態。閭丘露薇笑著說,現在自己很容易感到幸福,幸福感來自於欣賞風景的美麗、品嘗美食的滋味,以及擁有非常好的支持系統和許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