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小黃要找工讀生,工作內容是攝影與剪輯。我每天問他進度,他都說沒人應徵,即使有小貓兩三隻,也都不合適。拖了一段時間,我就上線看那幾隻小貓到底有多麼不合適。
結果,看到幾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學歷優,經歷豐富,在電視台擔任攝影記者都超過十年以上,來做工讀根本是「過度合格」,哪有不合適?不過我馬上抓到問題的癥結:
卡在年紀上!
年輕主管,不想用中年屬下
小黃三十歲不到,要他帶大十幾二十歲的人,確實會有心理障礙,我花了點時間跟他溝通,發現年輕的小主管在用人上,有以下三個心理傾向:
1. 年輕主管喜歡跟年輕人工作,排斥跟年長者共事
2. 年輕主管對年長者有刻板印象,總覺得他們固執不易溝通
3. 年輕主管面對年長者,顯不了威風,擺不出主管架勢,就認為年長者帶不動
另外,小黃當我是可以說話的對象,跟我吐露內心的真實想法,使得我終於找到一般人對於中年人求職預存的成見,小黃說,都已經四、五十歲,在職場二、三十年的資歷,有口碑與人脈,怎麼會「淪落」到要找工作,更何況是應徵工讀,表示這些人一定是怪怪的,哪裡有問題。
我聽了也不多說什麼,只是反問小黃,他的父親現在做什麼工作?
他回答,父親年輕時進報社工作,正是報社的黃金時代,父親在印務部負責的工作是撿鉛字,就著記者寫來的稿子,把鉛字一個一個挑出來,正確無誤地排成一整篇新聞。後來電腦化,記者可以打字,撿字人員第一批被裁掉,父親不幸失業。
不斷求職,是因為不曾放棄努力
為了養兒養女,窮則變,變則通,和母親兩人到花蓮開民宿,剛開始生意還挺不錯。但是近兩年民宿遍地開花,供給過量,生意清淡,加上年紀大了,幹不了床務等粗活,不得已賣掉。現在,兩人轉賣網購水餃。接著,我和小黃展開以下這段對話:
我:「你覺得你父親以前工作有不努力嗎?」小黃:「他很努力,養大我們兄妹,只是產業變化,再也沒有撿字的工作,才被迫失業。」我:「那,你的感受如何?」小黃:「我覺得父親很無辜,心疼他有志難伸,再也找不到適合他發揮的舞台。」我:「在這過程中,你的父親有放棄努力嗎?」小黃:「他當然沒有放棄努力,一直在找尋新的機會,像是開民宿、賣水餃。」我:「如果你父親現在要來求職,你覺得他找得到工作嗎?」小黃:「很難…應該沒有人要雇用他…」
說到這裡,我問小黃,父親淪落至此,是父親個人的錯嗎?小黃搖搖頭說:「不能責怪父親,他盡力了。」
中年人求的,不過是養大兒女
再下來,小黃點點頭說他懂了,回座位連絡這幾位中年求職者來面試。隔天下午來了一位,是國立藝專畢業(現在的台藝大,是當年唯一的藝術大學,不容易考進去,後來電視台從導播、編輯到攝影幾乎是藝專的天下),最後一份工作在大電視台做了十四年攝影記者。 (相關報導: 「勞基法又沒規定要發年終,幹嘛給!」年終多重要?看納豆、翟神員工反應「差很大」就懂 | 更多文章 )
四十多歲時,由於孩子陸續出世,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和朋友計畫聯手創業,於是辭掉電視台的工作。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離職不久發生重大車禍,撞斷兩條腿,復健多年,現在行動比較方便些,想再回到職場,卻是人事全非,處處碰壁。看著家裡嗷嗷待哺的兩個幼兒,萬般不得已來應徵這份工讀工作,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