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武器庫!美台可能聯合生產彈藥:這是解決「軍售遲延」妙計,或者淪為「戰時活靶」?

烏克蘭士兵正在運送美援的反戰車飛彈。(美聯社)

美國國防承包商近日或將到訪台灣,討論聯合生產武器的計劃,增強台灣防衛能力。軍事專家建議,聯合生產可能比軍售更加快速地滿足台灣的武器需求,雙方應著重發展短程防禦武器,加強台灣本土國防產業的產能和韌性。

根據日媒《日經亞洲》4月11日報導,大約25家美國國防承包商將在5月初組團訪問台灣,由美國太平洋海軍陸戰隊(US Marine Corps Forces Pacific)的退役指揮官史蒂文•魯德爾(Steven Rudder)率領。

這是自2019年之後美國首次有大規模國防企業組團訪台。《日經亞洲》報導指出,訪問團將與台灣洽談聯合生產武器事宜,優先聚焦無人機與彈藥。除與台灣防務工業的人物會談之外,代表團也將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

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從2017年就開始派防務代表團去台灣。蔡英文也將本土國防產業政策納入五大創新產業之中。中山科學研究院、中船公司、漢翔公司(AIDC)等許多組織都在開展重大的國內國防項目,美國公司與其合作開發和生產這些產品。

「目前討論的美台防務合作的更廣泛議題,包括已購武器的交付速度、未來武器的聯合生產與研發等。當然,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可以在台灣島上生產獲得許可的武器,就是說美國的武器經過許可後將在台灣島上生產。」

2019年1月24日台灣海軍向媒體展示遠程無人機銳鳶近距離飛行(照片來源:台灣國防部網站)
2019年1月24日台灣海軍向媒體展示遠程無人機銳鳶近距離飛行(照片來源:台灣國防部網站)

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或面臨多重阻礙

前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2049計劃研究所」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台聯合生產武器是值得探索的。「特別是考慮到台灣對儲存彈藥的需求,進行一些合作是有意義的,這將讓台灣能夠自行生產。」

薛瑞福認為,這項計劃所面臨的障礙將取決於聯合製造武器議題的敏感性,過程中會面臨許多挑戰。

薛瑞福說,「如果美國政府支持,那仍然有商業利益的問題。美國的國防工業在這方面有一些發言權。在台灣生產的問題之一在於有時缺乏第三方市場,因為其他國家不一定想從台灣購買(武器)或台灣生產的東西。」

「聯合生產武器存在經濟和商業可行性的問題,但為了我們在台灣的利益和維持台灣的韌性,我認為這個探索是有意義的。」他說。

《日經亞洲》的報導也指出,美國公司通常需要政府授權,才能與海外合作夥伴聯合生產武器。美國對聯合生產武器的想法持開放態度,主要因為美國國防承包商在應付國內與海外需求方面遇到挑戰。

韓儒伯對美國之音表示,目前還不知道美國政府是否會全力支持,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該武器是否符合美國的總體戰略、相關技術有多先進等等。

「它是美國已經擁有多年的東西,還是非常新的東西?將其發布給外國,敏感性會增加。」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美國和中國究竟在爭什麼?湯馬斯·佛里曼:答案不是台灣、也不是民主 更多文章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國防和外交政策分析師喬丹·科恩(Jordan Cohen)告訴美國之音,從歷史上看,美國政府的一些部門一直(對聯合生產武器)持反對態度。他說,「因為這種類型的情報共享將秘密信息置於風險之中,而且減少了價格抵消(price offsets),這意味著更少的利潤重新進入美國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