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台軍演為何「雷聲大雨點小」?BBC解析北京自我克制的政治盤算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加州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後,中國解放軍展開三天環台灣島軍演,重點是實施「模擬聯合火力打擊」,但鮮有進行實彈射擊操練。有分析指, 與去年類似的環台軍演相比,此次「雷聲大雨點小」,反而北京近期外交手段才是看點。

「踢假球」

蔡英文4月7日返抵台灣,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隨即宣佈在8至10日,於台灣海峽和台島北部、南部、台島以東海空域組織「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該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陸軍大校表示,是次演習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的嚴重警告,是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必要行動。

台灣國防部10日偵獲91架次共機擾台,創單日新高,當中54架次逾越台海中線,侵擾台灣西南、東南空域,型機包含蘇愷30、殲10/11/15/16、轟6、運油20、運8/9及空警200/500等,其中殲15是從航母「山東號」起飛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

台方以雄風反艦飛彈待命追瞄。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與去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的解放軍環台軍演相比,這次單日侵擾台海的軍機數量破紀錄,三天內出動了232架次。

儘管如此,解放軍並無事先劃定試射區域,演習中也沒有進行實彈發射。國際航班和船運均沒有如去年般受到干擾,台灣民眾也普遍較為「無感」。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海軍中權軍艦前艦長張競表示,這次軍演刻意忽略作為「攻台用兵重點」的西部海域,儼如「踢假球」。

「(解放軍)把演習辦得有聲有色去安撫大陸民眾,但是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真正攻台的作戰計劃是絕對不會曝光的,軍艦也很小心不會亂發訊號,給台灣搜集情報,」他說。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張競認為,北京在軍事上只是走過場,雷聲大雨點小,從規格、規模、用兵上都看得「自我克制」。

他指,中共現在「武場」(軍事威嚇)已經用到頂,重心是在「文場」(外交和經濟手段)。

「再嚇就要真打,但北京不是想要真打。美國一直渲染台海很快會打,中國很重視自主性,不想隨著美國起舞、讓美國預言成真。」

他特別指出,這次軍演的名稱「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並非解放軍的標凖用語,定義不明。

「從名字來說就不是很認真的軍事演習,這個性質是什麼、到底要操練什麼?沒有人知道。」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向BBC中文分析指,去年軍演有5枚飛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海域(EEZ),曾引起日本強烈抗議及區內局勢升溫。此次,北京改用較易控制的海空兵力。

他說, 解放軍操演海空軍的能力,「多點齊發」達到圍困台灣的效果。「這樣對內宣傳說,用傳統的海空軍就已經可以對付台灣了。」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2023年4月,解放軍在蔡麥會後舉行「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值得留意的是,這次軍演集中在台灣北部、南部、東部海空域,航母「山東號」更是出現在東部海域。林穎佑稱,這對台灣國防來說, 需要一個很大的調整。 「我們的部隊都在西部,攻擊的時候往東部疏散,但如果(解放軍)直接從東部攻擊,我們過去的計劃就需要有一些調整。」 (相關報導: 「總統先生,您不代表歐洲發言!」15國議員聯署,痛批馬克宏對台言論 更多文章

「創造性折衷方案」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也對BBC中文表示,北京使用聞所未聞的聯合利劍名稱,是為了讓解放軍任意填充內容。它擴大了所用部隊的數量,但限制其多元性,並縮小軍演範圍以免局勢升級。作為補償,它公布了對台灣目標進行飛彈射擊的模擬影片,作為一種象徵性威脅,以彌補實質武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