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漲價,為何會帶動排骨飯漲5元?石油早已滲透我們生活,通膨下台灣尤其脆弱

地緣政治刺激油價節節高升,對物價也有直接帶動的作用。(美聯社)

由於俄烏的緊張局勢直到正式開戰,國際油價從今年初的每桶80美元,漲到迄今差不多120美元(西德州原油),連帶著物價也開始飆漲。去年底,很多美國Fed理事認為,物價上漲只是因為疫情造成的短暫現象,現在則有愈來愈多Fed理事認為,升息不再只是要不要升的問題,而是應該一次升2碼,才有辦法打壓物價。不難猜想,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研究機構,Fed已不再認為物價上揚「只是短期現象」了。

為什麼油價上漲帶來通膨? 這是今天一位長輩問我的問題。難道就因為運費提高了嗎? 美國地廣人稀運輸成本高,這還可以理解。但是像台灣這樣,油價也凍漲,多數人都住市區、可以依賴大眾運輸上下班的,為什麼物價也是漲? 到底是商人哄抬? 還是真的擋不住了?(延伸閱讀:美股被偷走整整14年!原來股神巴菲特早就預警,通膨將重傷股市?)

要回答這問題,首先你要知道,石油在我們生活當中可不只是燃料這麼簡單。

從塑膠到衣物,人類生活充滿石油副產品

現在人多數穿的衣服,都不是傳統的絲綢、麻布或純棉了,而是部份為人造纖維,這便是石油的副產品。

你舉目所見,到處都是塑膠製品,這也是石油的副產品。

你家裡的清潔劑、芳香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劑,很多也是石油的副產品。

就連馬路柏油、化妝品、金屬鍋上的塗層(Coating)、人造地板..等都是石油副產品。

簡單地說,現代人生活中處處是石油的產物,一旦油價上漲,這些產品也會跟著漲。

「那食物呢? 排骨飯漲了5元,難道這和石油有關係?」

我們日常的食物,的確看起來和石油沒有直接關係(除了運輸成本),卻有很大的間接關係。

首先,和現代人身上穿的很少是純天然材質一樣,現代農業用的也很少是天然肥料,多數都是化學肥料,而化肥中的氮肥,主要來自石油煉製過程的副產品,這也是自俄烏戰爭開打後,歐美幾家生產化肥的大廠:Mosaic , VF, Nutrien 股價都創下新高的原因。(延伸閱讀:俄烏戰爭引爆原物料驚人漲勢,「停滯性通膨」會重演嗎?回顧歷史就是最好的答案)

俄烏開戰後肥料狂漲,生產成本飆高

當肥料價格上升,因耕種成本提高,自然榖物價格也會上升;別忘了,這些玉米大豆最主要的消費者並不是人,而是美國牲口或是養殖魚類主要的飼料來源。於是當榖價上漲,肉類、乳品的成本也會上漲,這些產品製成的食物或餐飲成本,當然也會連動上漲。

正因為我們生活處處都和石油息息相關,因此一旦油價出現不合理飆漲,即便你的每天生活不見得直接用到「燃料」(包括通勤和煮飯),但還是會逃不過身旁萬物齊漲的慘況。

對台灣而言,除了基本物資,如石油、大豆、玉米、麵粉原本就主要靠進口,自然會受到國際價格影響外,其實近年來台灣愈來愈多的食品、肉類也都是仰賴進口;如主計長講的,便當店用的雞腿主要都是美國雞腿,進口肉類受到國際價格的連動,影響物價自然更明顯。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主張,像台灣這種具政治風險、大多數物資都要仰賴進口的國家,不應該事事都以便宜為考量,而是應該扶植和建立自己在能源和糧食的基本自給性。然而這種呼籲,在近年來的政治正確和政治人物的巧言善辯下,基本上已經沒人當回事了。台灣自給率愈低,自然受國際牽動愈大。

針對可能的高通膨來襲,說真的,目前還看不出來,台灣政府有做好準備,似乎行政院長還堅信,只要用政府的錢補貼和行政力量要求凍漲,事情就自然解決,連央行都告訴你,調升一碼利率主因是憐憫年輕人無法支付高昂的房價,彷彿台灣惟一值得關注的,就是房價高漲。(延伸閱讀:2022年房子還能買?老手七字真言好心提醒:只求打敗通膨,不要想大賺!)

當內閣把全部心力花在不要再停電,或是核准預算開那條捷運,很遺憾,卻幾乎沒有看到哪位官員、甚至是立委提出面對通膨,台灣的未來因應之道究竟會是什麼?


作者長期關注台灣公司治理議題,著有「公司的品格」、「公司的品格2」等書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原標題:油價上漲為什麼帶來通膨,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小標為編輯所加 (相關報導: 中國封城害慘筆電代工廠!廣達、仁寶4月營收出爐,創2020年3月股災以來最低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