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凌晨1點,從江南站10號出口往新論峴站方向步行約5~8分鐘路程的某間KTV裡,一名23歲的女性被發現陳屍在其中一間男女共用的化妝室中,身上有多處遭凶器刺傷的痕跡。當天上午10點,警察及時逮捕了持有凶器的加害人。他最初否認犯行,但在6小時之後坦承犯案。加害人與被害者並不相識,加害人犯案前在化妝室等待行兇時機,先是放過了六名男性,直到一位女性進來,隨即持長約32.5公分的廚房用刀,朝該名女性的左胸刺了四刀。加害人表示:「我平常總是被女生無視,這次再也忍不下去,所以才會犯案。」當時的媒體將這起事件定調為「江南隨機殺人事件」,但許多女性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加害人放過了前前後後進來如廁的好幾位男性,加上他自述平時被女性無視的經驗,讓許多女性認為這起事件有明確的原因。更精確地說,這起事件喚醒了女性長期被壓抑的感受與情感,以及那些客觀存在的事實。許多女性認為自己在這起事件中也屬於受害的一方,追思活動隨之展開。
追思活動由一位網友發起,難以計數的人群湧向江南站10號出口。他們不只流淚,也寫下了自己的感受。群眾開始在便條紙上寫下夾雜著惋惜與憤怒的文字,並將其黏貼在江南站10號出口。最初只有一張、兩張,但沒過多久,江南站10號出口就布滿密密麻麻的紙條。仔細閱讀便會發現,這起事件對於女性而言並非「隨機殺人事件」,她們真切感受到這是「一起明顯的謀殺,暴露出男性權力的厭女症」。群眾寫下的留言像是「(被害女性)凌晨1點去化妝室,到底有什麼錯?」、「你可以說『並不是所有男人都這樣』。是啊,這就像說『不是所有女人都死了』一樣」、「即使被全天下的人輕賤,也不能被女人無視的男人」、「我是一名偶然倖存至今的女性」、「請不要保護女性。我們應該攜手打造一個不需要刻意保護女性的環境」、「旁觀也是共犯」,無止境地一張接著一張。
從那時起,韓國的女性主義運動也變得更加活躍。「江南站殺人事件」強烈觸發了女性的情感,那是男性無法感同身受的畏懼與驚恐。她們認為自己是代替遇害的女性繼續活著,也意識到這個社會的權力運作是以男性為中心,且潛藏著對女性的憎惡與差別待遇。對她們而言,這起事件已跨越單一事實的層次,往揭露真相的契機走去。因此,在江南站10號出口貼滿便條紙的追悼方式,對女性而言深具意義。在這樣的追思空間裡,她們透過書寫說出自身的畏懼與驚恐、悲傷與挫折、慚愧與憤怒,並將這些情緒轉化為對既得利益者的批判。2016年5月,韓國女性擲出的火炬,在江南站10號出口前烈焰燎原。 (相關報導: 讓社會充滿恐慌的「仇女現象」!一群酸民、憤世嫉俗「ilbe蟲」正威脅南韓女性的安危 | 更多文章 )
交鋒的憤怒,距離的惆悵
反撲也隨之而來。「難道男人生來就活該被當成潛在的犯罪者嗎?」、「如果一個窮人殺了有錢人,所有窮人都是潛在的殺人犯嗎?」類似的留言紛紛湧入SNS(社群網路服務),以保守言論著稱的網路論壇「最佳網文日報儲藏所」,甚至訂做了寫有「不要忘記因為是男人而死去的天安艦勇士!」字句的花環送到江南站。5月20日,一名男性身穿粉紅色大象的人偶裝,在集會現場和追悼的民眾發生衝突。這名男性手持的標語寫著:「肉食動物不是壞蛋,壞的是那些犯下罪行的動物。請讓大韓民國成為一個沒有歧視、沒有偏見的動物城市。雖然我們的治安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我們還是可以一起創造對男性、女性都更加安全的大韓民國。」5月21日下午,數百名前來追悼的民眾從江南站10號出口繞行到事發現場,當時也發生了類似的肢體衝突。首爾市政府擔心事態一觸即發,派出數十名警力待命。網路上也不乏男性與女性之間激烈的言詞交鋒,這些筆戰內容至今仍可在SNS上搜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