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榮光的代價-6》蜜糖或毒藥:台灣還需要更多、更大的台積電嗎?

半導體產業雖是台灣的驕傲,但未來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值得深思。圖為台積電廠房外觀。(蔡親傑攝)

歷經近半世紀耕耘,半導體產業儼然已成台灣的驕傲,然而,台灣只是一個小島,半導體產業在水電、土地等資源使用、污染排放,以及廢棄物處理問題上,都已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展望未來,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究竟該何去何從?此時此刻的覺知與行動,真的很重要。

半導體產業創造的高產值、對國內GDP的貢獻、大幅提高勞工平均薪資,乃至於牽動台灣的外交、戰略地位,都具有難以忽視的價值。然而,除了半導體產業,台灣還有電子等其他高科技業,以及諸多傳統產業和「隱形冠軍」中小企業;有限的土地、人力與能源,如何做合理配置?短期而言,必須加強把關機制並讓各項把關機制正常運作;長期而言,政府的產業政策必須有所調整與取捨,才能讓台灣經濟發展可長可久,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思考1】還要擴增科學園區嗎?

面對開發,不只是半導體產業,只要台灣還需要產業發展帶動經濟成長,對環境就不免有破壞。只是,開發與環境保護只能二選一嗎?當然不是,但前提是扮演重要把關制衡角色的政策環評,必須充分發揮應有的角色與功能。對於幾年內勢必出現的資源排擠問題,半導體產業主要所在的科學園區,要開發到什麼程度?是時候要重新進行政策環評了。

為藉由更上位的政策節制不必要的開發與破壞,1997年《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政策環評)正式上路,期間歷經多次修訂,眾所期待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也於2018年公布。不過,2020年環保署環評大會以配合國土計畫為由,將科學園區政策環評原訂2030年前科學園區總用地面積600公頃的上限,放寛至2036年前不超過1000公頃,科學園區用地上限一下子多出400公頃,引發環保團體輪番炮轟政策環評跳票,甚至認為政策環評早已形同具文。

20220331-護國群山/台積電專題。台南科學園區,南科。(顏麟宇攝)
半導體產業主要所在的科學園區要開發到什麼程度?是時候要重新進行政策環評了。(顏麟宇攝)

面對各界批評,環保署綜合計畫處長劉宗勇表示,科學園區政策環評的重點是污染排放總量管制,例如明訂所有科學園區硫酸年排放總量不得超過1332公噸、氨氣不得超過1萬5490公噸等。也就是說,科學園區面積可以擴增,但個別化學物質的污染總量不能增加。但他也坦承,政策環評只有建議權、沒有否決權,倘若科學園區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科技部對政策環評建議內容認有窒礙難行之處,也只須向行政院提出說明。

「政策環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這些年來,政府明裡暗裡違背政策環評的次數已不勝枚舉。」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立委陳椒華說,就連某環保署前任高層都曾私下坦承,「要在我任內落實政策環評的難度很高」,在在突顯落實政策環評可能已非環保署層級就能輕易做到的事,必須仰賴國家領導人有所覺悟,由上而下,帶動改革、扛住壓力,才能捍衛台灣這片土地及保障人民健康。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相關報導: 榮光的代價-1》搶水、搶電、搶土地,政府獨寵半導體產業 更多文章

【思考2】環評漏洞如何補救?

上位的政策環評不夠落實,個別開發案的環評機制,也有很多漏洞。《新新聞》這次的調查採訪就發現,目前包括科學園區在內的各大型開發案環評,幾乎清一色都只做增量而未做總量健康風險評估。換言之,為達開發目的,大型開發案往往透過分階段續建、擴廠,將總量風險化整為零,以通過環評審查,且同樣手法早已成為業界司空見慣且心照不宣的巧門。而影響區域內居民切身承受的總量污染與風險,也就這麼無聲無息的被切割、淡化、粉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