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先發制人,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發動軍事打擊,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只花了6天就大大擴展控制區域,佔領了西奈半島、加薩走廊、戈蘭高地以及約旦河西岸。其中最具意義的則是東耶路撒冷,至此東西耶路撒冷合而為一,成為以色列聲稱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人欲在建國之後定都東耶路撒冷的夢想也被重重打擊。這場衝突就是眾所週知的「六日戰爭」。時過50年,如今的耶路撒冷有哪些變化?
今日的油山

登臨油山(也稱「橄欖山」),耶路撒冷老城便盡收眼底。該高地其實是聖殿山和老城東北、東南山丘帶的一部分。本圖上可清晰看到:城牆和伊斯蘭最古老的宗教建築— 金頂岩石寺(也稱「岩頂清真寺」)。因曾經生長橄欖樹,該山在其它語言中亦常被稱作「橄欖山」。
六日戰爭間的油山

近50年前,油山全然是另一幅圖景:城牆和岩石寺清晰可見,讓人猜想到,攝於1967年6月7日的這張圖也是從油山上拍攝的。一群士兵在「六日戰爭」中將油山當作了指揮部。
今日的阿克薩清真寺

位於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被視為僅次於麥加(Mekka)和麥地那(Medina)的猶太教第三大朝聖地。之於猶太人,聖殿山至為神聖,依聖經所傳,那裡曾建有第一神殿和第二神殿。由之,一再出現緊張和衝突。從1967年起,以色列負責安全事務;一個穆斯林基金會則負責民事及宗教事務。
昔日的阿克薩清真寺

阿克薩是該市最大的清真寺,其名意為「遙遠的聖地」,建成於8世紀初。清真寺四周,較小的宗教建築、花園和水井星羅棋布,在伊斯蘭裡有「高貴的聖物」之譽。寺中大祈禱廳由7排高大的廊柱支撐,可容納約4000名信徒。 (相關報導: 誰的應許之地?耶路撒冷首都之爭延燒 以巴衝突火爆升級釀4死百傷 | 更多文章 )
今日的大馬士革門

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耶路撒冷城門矗立在基督徒區和阿拉伯人區的分界線上。進入該城門後,人們便置身於色彩斑斕、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市場裡的那些小陌深巷。不過,這個通往耶路撒冷老城的北入口有著令人沮喪的名聲:數年來,大馬士革門成為巴勒斯坦人行刺的血腥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