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6日報導,總統川普當天將宣布承認「聖地」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等同於為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的合法性背書,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國家都警告,美國此舉將嚴重衝擊中東局勢。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教聖地的耶路撒冷,為何能夠牽動中東的戰爭與和平?這座城市又是如何成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的核心?
這一切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開始說起……
一戰落幕,英國託管現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地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勒斯坦地區(現今的巴勒斯坦及以色列)隸屬於鄂圖曼帝國,絕大多數居民是阿拉伯人。戰後英法兩國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巴勒斯坦地區由英國「託管」。期間,英國鼓勵歐洲猶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1931到1936年期間,大量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短短5年,猶太人在當地的人口比例增加到28%。

猶太移民大量增加,引發巴勒斯坦當地民眾的恐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也升高,因此在1939年二戰前夕,英國開始停止猶太人移民,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並準備把巴勒斯坦移交給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但在二戰後,從納粹集中營倖存的大量猶太人偷渡至巴勒斯坦,英國無法妥善處理巴勒斯坦地區的衝突,最終只能在1947年將巴勒斯坦問題轉交聯合國處理。
聯合國在當年的11月29日以33票對13票通過「分立建國」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由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治理和猶太人治理的兩個國家,而耶路撒冷則成為由國際法管理的「獨立個體」(corpus separatum),然而這個計畫尚未實現,以色列就先宣布建國。

1948年,以色列獨立建國
聯合國的分治建國方案並不被阿拉伯國家聯盟(League of Arab States)接受,因而與猶太人組織的部隊發生大規模衝突。1948年英國託管期結束前一天,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國,阿拉伯國家群情激憤,導致後來的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和讓以色列完全佔有耶路撒冷的「六日戰爭」(Six-Day War,1967年)。

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片面宣布定都
以色列建國之初,耶路撒冷被分為猶太人為主的西區和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區,其中「東耶路撒冷」(East Jerusalem)包括整個舊城(Old City),聖殿山(Temple Mount)、哭牆(Wailing Wall)及聖幕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等伊斯蘭、猶太和基督3大宗教重要地點都在舊城內。 (相關報導: 引爆中東亂局、嗆聲全世界15億穆斯林 川普正式宣布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 更多文章 )
然而「六日戰爭」讓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包括原本由約旦掌控的東耶路撒冷,此後整個耶路撒冷都落入以色列手中。1980年,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是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另一方面,追求獨立建國的巴勒斯坦一直要求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因此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並不被國際社會接受,各國都將駐以色列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Tel Aviv),而非耶路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