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就買新手機給你!」不想讓孩子長大後金錢觀念偏差,千萬別說6句話

孩子的價值觀,往往和父母從小的教育有關。(示意圖/取自photo-ac)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最早的老師和榜樣,是最親近的人也是監護人,孩子會完全依賴父母,因此和父母會越來越像。父母說的話會影響到孩子的意識和無意識。過去有所謂「餐桌上的教育」,家人一起吃飯時分享的對話會直接成為孩子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現在的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吃飯是越來越不容易了,對話時間越來越少,父母的每一句話變得格外重要。我們從金錢教育的觀點來看看,哪些是父母不該有的說話習慣。

1. 我們的心裡很富足

這句話帶有滿足於小事、嚮往樸素幸福的意思。當然與其和他人比較而感到自卑,相較之下這句話對人生更有幫助。有時孩子羨慕有錢人,父母會說「有錢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心靈富足」,或「雖然我們買不起那些東西,但我們的心裡很富足」這類的話來安撫孩子。

但真的只要心靈富足就可以在這個世界生存了嗎?這些話在父母經濟能力有限的狀況下,對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很有幫助,但卻不見得是灌輸孩子正確金錢觀念的話。

錢多是富翁,如果連心靈也富足那就再好不過了。因此,不須在強調「心靈富足」的同時刻意製造「所以生活貧窮也沒關係」的意念。從金錢教育的觀點來看,「雖然這次因為錢不夠不能買,但媽媽會多賺錢,下次一定要買回家」,或是「我們雖然心靈富足,但現實中還是要努力多賺點錢」,這樣說才是比較適當的。

2. 心情真好,今天吃炸雞吧!

在購買任何食物或物品時以「心情」為由,這在金錢教育上來說並不好。當然消費會使人心情愉悅,但那應該是結果,最好不要「因為心情好」所以去消費。消費應該具有明確的理由,像是「因為說好了這個禮拜要吃炸雞」、「因為今天沒有時間準備晚餐」有明確的理由,孩子才會學習到「必須有理由才能消費」。很多大人會為了緩解情緒而過度消費,這是因為從小開始就沒有將「消費和心情」明確分開而導致。

3. 你念你的書就好,其他的交給媽媽

不想給孩子帶來金錢壓力,這是許多為人父母的心境,但是不想給予金錢壓力和孩子對錢沒有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全都交給媽媽,你把書念好就可以了」,這種話會讓孩子對錢沒有概念。

孩子應該也要知道補習費、書本費、通勤費這些花在自己身上的錢給父母帶來的負擔,這樣才會懂得錢的珍貴,並對父母懷著感謝的心。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有「我和錢完全沒有關係」這樣的想法,就會對經濟獨立的意志很薄弱,反而會出現更依賴父母的傾向。

4. 考得好就買新手機給你

用禮物與孩子交易成績的父母並不少。因為只要功課好,就能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孩子被賦予了動機。當然,與孩子的討價還價和協商都不是壞事,透過協商,孩子可以感知自己的選擇權和主導權,因此在教育方面也有作用,但重要的是這會讓孩子對「必須用功的理由」感到混淆。

「為了換新手機」、「為了買新衣服」、「為了玩電動」所以才用功念書,這樣就是本末倒置了。如此一來,對於學習的想法以及關於金錢的想法,也就被扭曲了。 (相關報導: 「趁早買房、長期用的東西要買貴的!」巴菲特給兒女的10個理財忠告,一生都受用 更多文章

5. 買這個啦,這個比較好

在買東西的時候,常見很多父母不讓孩子自己選擇,而是單方面替孩子決定。因為想買更物美價廉的東西,或者擔心孩子判斷力不足,所以想代替孩子做決定。但是,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該限制孩子的選擇權,單方面強求孩子接受自己的決定。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經歷各種判斷,也能培養出自己的標準,如果父母取代了那個過程,就等於是剝奪了孩子學習創造自己標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