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大教授陳倩瑜:用人工智慧建立台灣基因資料庫

走走專訪:台大生物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倩瑜。(顏麟宇攝)

與其糾結什麼樣的工作適不適合女生,我們應該對自己說:「若喜歡,能力又夠,就是適合。」

2009年,台灣魔圍棋程式MoGoTW與職業九段的棋王周俊勳,以三局九路對弈當中,棋王飲恨一局。而在2016年,被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 開發的程式AIphaGo AI打敗的南韓圍棋棋王李世乭,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因見識到無法被擊敗的AI,促使他有了退休念頭。

陳倩瑜在AI這條路上,則是越走越深。國立台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陳倩瑜,也是台灣AI Labs的基因團隊夥伴。近二十年來,致力鑽研以AI了解生命科學,透過有效的資料分析,產出對未來的醫療及農業都有所幫助的研究結果。

「人類未來可以根據自己的基因,選擇預防或聽天由命。」

「過去二十年,生物資訊的資料量已累積得相當驚人,已不是一個人用眼睛看,或單純用Excel整理就能完成分析。」陳倩瑜說。

生物技術在近年有突破性的發展,生物學家不再像以前一樣,一輩子只研究一種蛋白質或一種基因,現在的技術,已可同時看到上萬個基因或其於個體中的各種變化,包括隨著身體機能的成長衰退,分子如何產生不同的行為。

「因此,透過資訊技術的幫忙,通過資料分析,把資料變成有意義的資訊,再變成知識。整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就需要AI的技術,當資料轉為有用知識後,對整個醫療、農業、產業、經濟,都會帶來大幅影響。」

例如,存在於生物體中的蛋白質,本來很不容易觀察到,除非做一些耗時的實驗,去年開始,AI突破性地做到了,所有蛋白質結構都可以用電腦算出來,甚至整個生命科學都受到動搖。 

陳倩瑜說,研究最後都會來到一個關鍵點,DNA的改變如何影響個體行為?不限物種,某些方法一旦做到,它不是只有對人類有幫助,對細菌、病毒的所有蛋白質結構預測都可獲得。

例如,人類的DNA受損時,會產生疾病,在研究上,就會透過AI演算觀察DNA分子發生突變時,生物系統如何運作?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如何預防治療?發生時有沒有什麼方法挽救?例如,為什麼有些昆蟲攝入農藥會死,有些不會?為什麼有些疫苗對某些人有效,某些人無效?為什麼有些生長於高海拔的動物有某些身體特徵?這些問題,透過AI分析DNA的資料,都有機會獲得解答。

「我們的研究,若能對疾病風險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能幫助人們選擇預防,或者選擇聽天由命。現在已經來到一個時間點,人類未來可以根據自己的基因,事先知道吃這藥對自己有效或無效,就能選擇。」 

20220316-台大生物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倩瑜專訪。(顏麟宇攝)
20220316-台大生物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陳倩瑜專訪。(顏麟宇攝)

「永遠不要放棄尋找什麼是適合你的,就像尋找伴侶一樣。」 

繁雜的研究過程相當耗時,且每個專案通常都會遇到困難,若不是由衷熱愛,恐怕很難一走二十年。

「其實,我從小是學音樂的。」陳倩瑜笑說,雖然在表演上沒有表現得很好,但在充滿邏輯的「樂理」上卻覺得充滿趣味。而一方面因為手不夠大,在樂器的學習路上感到挫折;另一方面,國中後,她在數理上的表現開始比一般人好,國二後,她就轉到普通班,一路參加比賽、考試,保送台中女中。 (相關報導: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更多文章

考大學時,很多同學要考醫科,但,當時的她,覺得生物是個要「背」的科目,她喜歡的還是具邏輯思考性的數理。因此,後來選擇了台大電機工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