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因應疫情,月經課改為線上直播授課。(截自Youtube直播)

臨床經驗讓黃韻如知道,不是每個女人都天然理解「月經」這回事。甚至她自己年輕時,也不懂如何在生活中面對經前症候群。


今年秋季,國立台灣大學開了一門通識課,僅僅100人的名額,吸引了1500名學生搶著選課。課程的主題,是「月經」。

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現象,但也同時極為隱晦——別說在台大是前所未有,放眼台灣、甚至整個亞洲,都未必能找到相同規模的月經教育。看似簡單的月經現象能夠拓展成數十小時的課程嗎?要講什麼?有那麼多東西可講嗎?為什麼想講?世界走走找到了開講月經課的教授黃韻如,想聽聽她的故事。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開設台大第一堂「月經課」(黃韻如提供)
台大醫學院教授黃韻如,開設台大第一堂「月經課」(黃韻如提供)

婦產科醫生的PMS困擾

初見黃韻如是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的辦公室——大學裡鼓勵跨學科的新體制設計,是月經課得以成型的原因之一。她47歲,曾是臨床的婦產科醫師、也在博士專研婦科腫瘤學、尤其是卵巢癌,2009年開始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教研十年,2019年才由玉山青年學者計畫招募回台,在台大醫學系專任教授。

一見面,就可以感受到黃韻如的活力與幹練。她說過去許多年來,自己就是那個因為在乎自己在職場上的專業表現,而對月經與經前症候群十分敏感的人。

作為婦產科醫生的黃韻如,對「月經」再熟悉不過,這幾乎是她每天要重複幾十次的開場白:「最後一次來月經是什麼時候?」醫生看診時,一天問上數十次外,接著還有:經期多長?量多不多?色澤正常嗎……遇上一問三不知的患者,她偶爾也會不解嘀咕。

臨床經驗讓黃韻如知道,不是每個女人都天然理解「月經」這回事。甚至她自己年輕時,也不懂如何在生活中面對經前症候群。

女人一生除了處理經血,荷爾蒙變化造成的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常會帶來困擾,包含腹痛、情緒波動、燥熱、腹瀉、膚況不穩等多種情況。黃韻如屬於 PMS 症狀嚴重的人,年輕時在職場或家庭,如果身邊人感受到她情緒衝動,問她「妳是不是月經來」,她會暴怒不已。

她說自己年齡漸長之後,才能坦然面對:情緒波動確實會導致自己在經期中容易做出衝動決定。「我自覺比較敏感,所以現在我會告訴助理,安排會議時要特別避開經期那幾天。」然而,卻有女性朋友聽聞後大驚,認為她不該在職場提到月經,以免被視為「私領域影響專業」。

這也是黃韻如認為應該拆解的迷思。

她說,早期的女性主義者為了爭取工作權、教育權,強調兩性相等,反而刻意貶抑了性別差異。但現今,愈來愈多女性主義主張擁抱女性認同,不帶貶義地承認身體差異。「大家喊了多年要創造友善職場,連情緒憂鬱、照顧家人都能獲得包容,為什麼直接影響生理的月經還是不能談?」黃韻如說。「有些產業別70%勞動力都是女性,可能每天都有員工在經歷PMS,比遇上憂鬱症的機率還大,所以其實可以不用不好意思。」

在思考PMS與職場關係時,也讓黃韻如有機會從醫學門診跨入女人更普遍的生命經驗裡,開始思考月經之於文化的意義延伸。 (相關報導: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更多文章

課堂直播中的黃韻如,桌前擺了一個可愛的子宮娃娃。(黃韻如提供)
課堂直播中的黃韻如,桌前擺了一個可愛的子宮娃娃。(黃韻如提供)

月經課的源起

2019年,在一門給非醫學院學生講授的「醫學與生活」常識課中,黃韻如擔任授課教授之一,她在兩小時課堂上,第一次講述月經、荷爾蒙、經痛等科普教育。原本是簡單的任務,她卻生出不滿足:「當時很像衛教宣導。我覺得很多網紅醫師講得都比我好,於是開始想,怎麼樣讓這堂課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