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痛苦、憤怒、悔恨,這是彌漫在案發現場的氣氛,也是當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2014年十月,我在《每日新聞》大阪總部的社會部擔任負責各類案件報導的編輯部主任。《每日新聞》當時首次推出了名為「悲歡記」的專欄,講述受各類案件牽連的人們的心路歷程,只在報導地方新聞的大阪版上連載。
有些案件即使並非重大新聞,其緣由也許亦能引發眾多讀者共鳴,使人感同身受地體會當事人的痛苦。帶著這樣的想法,專欄記者多次走訪案發現場,拜訪當事人及案件調查人員,力求還原案件細節。經過不懈的努力,當記者得以與當事人會面,直面他們流淚的臉龐、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痛苦時,心靈也為之深深震撼。
隨著專欄的連載,發生了一件值得關注的事。專欄所報導的案件類型各式各樣,有故意殺人、虐待兒童、交通事故、毒品等,在連載期間所報導的共計35起案件中,有4起與照護相關的悲劇。而這四起非特意報導的照護相關案件,卻引發了空前的關注。
於2015年3月30日刊載的名為「燈之光」的案件便屬其一。
2015年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的傍晚,某咖啡廳老闆(73歲)到一位熟客家去贈送餅乾。
該熟客是一位老婦人(80歲),在自家玄關見到老闆後,便開始抱怨道:「我兒子經常尿床。我現在年紀也大了,漸漸力不從心,到底該怎麼辦好呢?」由於老闆店裡還有客人,老婦人在接受了餅乾之後,便與之道別。
第二天上午9點左右,警方趕到位於大阪市旭區某婦人的家中。
在位於二樓的起居室內,該婦人的長子(54歲)被發現死於被褥上。其頸部有疑似被勒的痕跡。而站在屍體旁的婦人,當天就因故意殺人嫌疑被逮捕。
該婦人於當天早晨向住在別處的長女打電話,坦承了自己的罪行。
據大阪府旭區警察署知情人士描述,該婦人與無法行走且有智能障礙的長子共同生活。婦人的丈夫約十年前入住某照護機構,並接受照護至今。婦人獨自一人照料長子的生活起居、操持家務,還要為身在照護機構的丈夫送換洗衣物。
長子在福利機構的工廠上班。每天早晨七點,婦人都會在路邊靜靜目送兒子遠去的身影。到了晚上,兒子就挨在婦人身邊憨甜入睡。婦人悉心地照料、陪伴著兒子。即使外出參加老人會的活動,也時常因為擔心兒子,沒多久就匆匆趕回家。
婦人曾苦笑著對鄰居說道:「無論如何都放心不下我的兒子啊。」
婦人每天努力地操持家務,把家中打掃得乾淨整潔。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婦人的身體不再硬朗,承擔這般繁重的勞作也變得愈發吃力。於是她便萌生了把兒子送去照護機構的想法。
根據照護機構工作人員所述,婦人經地方政府介紹曾前來諮詢。當時她這般介紹自己的情況:「我的體力已經支撐不下去了。我這把年紀,也不知何時走到盡頭。我不在了的話,我兒子該怎麼辦呢?」
照護機構隨即開始著手各項準備工作,然而最終還是晚了一步。
婦人每週有兩天會到附近的咖啡廳光顧,點上一杯咖啡,休息放鬆片刻。
每年的情人節這天,她都會帶著小小的巧克力來到店裡,向平時幫忙更換燈泡、搬動家具的老闆表示感謝。
今年也是如此。然而,進入三月後卻未見婦人再度光顧,因此老闆便在白色情人節這天帶著作為回禮的餅乾,上門拜訪她。
咖啡廳打烊後,獨自走著夜路回家的老闆,總能看到從婦人家中透出的點點燈光,讓他的心靈歸於平靜。
「當時如果能耐心地聽她傾訴就好了啊……」
然而,那溫暖人心的點點亮光已經再也看不到了。老闆抑制不住自己的悲傷,掩面痛哭。
作者介紹|前田幹夫、涉江千春、向畑泰司
前田幹夫1968年出生於兵庫縣。畢業於關西學院大學法學部。1994年入職每日新聞社。曾任大阪總部社會部、地方部副部長及岡山分局局長等職,2020年4月開始擔任東京總部特別報導部部長。編著有《現場的殘影:記者筆下的「悲歡記」》(新風書房)。
涉江千春1981年出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東京大學教養學部。2003年入職每日新聞社。先後任職於阪神分局、大阪總部社會部。曾負責大阪府警方、法院等相關新聞的報導,後任機動記者。2018年4月開始任首爾特派員。
向畑泰司1984年出生於大分縣。畢業於都留文科大學文學部。2006年入職每日新聞社。曾任職於德島分局、大阪總部社會部、東京總部特別報導部。現於大阪總部社會部負責大阪府警方相關新聞的報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出版《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相關報導: 「孝順」二字到底害死多少台灣人?一名未婚女性的淚水,值得20年後的你我警惕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