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當個「不孝女」吧:《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

(示意圖)下定決心當個「不孝女」吧:《討厭媽媽的我,是不是個壞女兒?》(Unsplash)

對需求像無底洞一樣的母親,女兒必須讓她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與她為什麼會那樣。

「我怎麼能不理媽媽?」

養育子女對每位父母都不是輕鬆的事,但有些母親會在無意識中灌輸女兒「你長大以後不能不照顧媽媽」的觀念。

「媽媽能依靠的只有你。」

「你以後長大要照顧媽媽。」

「你知道我是怎麼養大你的吧?我省吃儉用,辛辛苦苦地拉拔你到大。」

這種觀念在女兒小時候已經根深蒂固,「慈烏反哺是應該的」,所以,大部分的女兒婚後也會盡所能地撫養母親。媽媽依賴女兒生活,把女兒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堂堂正正地要求女兒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女兒也習慣性滿足媽媽的需求。這對女兒來說,是一種不可違逆的規則與信念。

站在女兒的立場上,女兒認為自己是害媽媽吃苦的罪人,很抱歉,從小聽著「你要是不理媽媽,你就不配當人」的話長大,認為撫養媽媽是本分,一想到不撫養媽媽就自責,因此,女兒長大獨立或婚後也會照顧媽媽。

女兒很難自己意識並擺脫這種情況。女兒從小就聽著「媽媽需要你」,「媽媽需要我,因為我才活著」,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女兒努力守護媽媽,討媽媽歡心。女兒在滿足媽媽需求時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反之,無視或拒絕媽媽時,女兒會覺得自己變成壞人,因此,女兒很難獨力擺脫現狀。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媽媽為什麼會對女兒說那種話,造成女兒的壓力,想依賴女兒過下半輩子呢?媽媽為什麼無法控制情緒呢?媽媽從小就靠別人生活長大,經濟弱勢的情況下養大女兒,所以感到很吃力。她為了女兒發揮出為人母的最大力量,撐了下來,認為自己的付出應當得到回報,女兒長大照顧自己是很應該的。

但媽媽並不能了解女兒的心與立場。因為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心出發,無法了解他人的心,也很難客觀地看待別人的處境。對需求像無底洞一樣的母親,女兒必須讓她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與她為什麼會那樣。

女兒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媽媽提問,讓媽媽能知悉自己的狀態。

「對媽媽來說,外婆是怎樣的媽媽?」

「外婆以前很忙,媽媽一個人包辦所有的事,媽媽總是一個人。」

「媽媽小時候想從外婆那裡得到什麼?」

「這個嘛……媽媽做小菜給我吃,還希望我留在家裡陪你,原來媽媽不喜歡一個人啊。」

「原來媽媽你也希望得到外婆的照顧和保護。媽媽那時候一定也覺得很孤獨和辛苦吧,所以希望得到我的照顧和保護吧?」

女兒和媽媽交流,讓媽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吧。媽媽表面上是堅強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威脅與利誘女兒,滿足自己的慾望。媽媽會否認道:「我哪有這麼自私?」女兒要用自己的方式讚美與感謝辛苦的媽媽,同時坦白心意與想法:「媽媽,我也想得到你的保護,我也想依靠、依賴媽媽。」

會依賴女兒的母親通常是以下兩種之一: (相關報導: 諶淑婷:當媽媽要先學會對自己好 更多文章

  • 在大發雷霆的同時會威脅與控制他人。
  • 看起來嬌柔無力,刺激他人保護欲(強迫子女履行義務,實則背後操縱)。

上述兩種類型的媽媽外表看似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想依靠與控制女兒,想獲得女兒的愛。媽媽很死心眼,認為聽自己的話,能體會自己心情,會好好照顧自己的就是好女兒,反之,不顧念自己的心情的就是壞女兒。這種媽媽的觀念與道德觀扭曲,極度自我中心。如果女兒能引導媽媽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狀態是最好的。假如做不到,就請求專家的援手吧。

(示意圖)如果女兒能引導媽媽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狀態是最好的。假如做不到,就請求專家的援手吧。(Unsplash)
(示意圖)如果女兒能引導媽媽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狀態是最好的。假如做不到,就請求專家的援手吧。(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