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真心話:當了媽媽,我還能做自己嗎?

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媽媽。(李承祐繪)

吳爾芙說:「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間。」老公的辦公桌很大,我的辦公桌是一個梳妝台。

編者按:這是世界走走專題「菁英媽媽的選擇」的第二篇報導。我們從《菁英媽媽想上班》這本書出發,走訪身兼母親與政治工作者身分的女性政治人物,傾聽在職場與家庭間掙扎的媽媽,梳理台灣女性就業和家務勞動的數據,以重訪「家庭職場兩兼顧」這道歷久彌新的親職難題。本篇報導深入訪談兩位職業母親,她們將談談自己身為母親與勞工的煩惱。

為了準備成為母親,余珊還未結婚就搬了家、換了工作,又加入許多「媽媽群組」。

「其實怎麼照顧小孩這一塊,我沒有那麼認真研究,」余珊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反而是很認真思考:如果真的成為媽媽,我自己該怎麼辦?我要怎麼適應自己的改變?如果我真的結婚生小孩,要不要先轉換成可以照顧家庭的工作?」

2018年結婚前,余珊對自己的生活圈做了縝密的規劃:成長於台北、在台北工作的她,隨丈夫搬去他工作所在的城市。儘管當時還未生育,她先選擇在當地一家「育兒友善」的科技公司工作近兩年;生了第一胎,請了共四個月的產假育嬰假後,她辭職跳槽到另一間離家更近的公司,好讓她方便在下班後去保母家接小孩。

如今32歲的余珊育有一名2歲女兒,在科技公司擔任行銷業務。現在,她的住家、公司和保母家之間,全都是步行能到的距離──每天早上八點,余珊和丈夫上班時順路送女兒去保母家;下午五點半,她準時下班去保母家接女兒;回到家後張羅晚餐、陪女兒讀書玩玩具,直到女兒晚上九點就寢。走走記者採訪她的這一天,余珊也是趁著上班的午休時間,從公司走路五分鐘來到附近的咖啡廳受訪。

即使為了家庭大幅改變生涯規劃,她似乎仍怕自己「母愛不足」。「有些媽媽可以一直顧小孩,她們會覺得很享受。我當然也覺得跟小朋友在一起很開心,可是我覺得我的母愛好像──不知道,我就覺得我沒有辦法了,每天 24 小時,我壓力會很大。」

「我需要一點工作,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做公司的事情、自己的事情。然後下班回家我就當媽媽。」

抱憾的職涯

婚前,余珊有一段前景看好的職涯。大學時期,她留學海外名校,修讀社會學和經濟學,畢業後先在當地就業累積經驗,才回國在台灣知名企業從事品牌行銷工作。雖然余珊經常要加班到晚上九點、十點,但她很喜歡這份工作。每當看到自己企劃的商品出現在商場貨架上,她的心中就充滿成就感。

「我結婚前都是蠻為自己而活的。」她如此形容這段時間。

27歲那年,余珊認識了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的丈夫,穩定交往一年後,兩人決定結婚。有了結婚的共識,她毅然辭掉自己熱愛的品牌行銷工作,隨丈夫搬去新竹,在當地找了一份朝九晚五、收入穩定的辦公室工作,「不然在原來的公司繼續做下去,我肯定會捨不得離開這邊,也肯定捨不得離開台北的。」 (相關報導: 數據故事:為何媽媽被擠出職場、爸爸走不進家庭? 更多文章

到了新竹,當時還沒結婚的她很快地踏進當地的媽媽互助社群,先去她們的交流活動「見習」未來生活。余珊也嘗試過用接案的方式來兼顧母職與喜歡的工作,但嘗試了半年,余珊發現接案固然彈性,卻仍需要投注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且收入不穩定,上下班時間也更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