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媽媽群組臥底了一個月:為何她們砸下重金,仍焦慮孩子的英文力?

2018年行政院宣布推動「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挑動了家長焦慮孩子外語能力的緊張神經,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就得開始學英文。(Unsplash)

我未婚,沒有小孩,但從去年8月開始,我加入了三個和兒童英文學習有關的家長Line群組,開始和家長討論起他們愛用的教材。

一開始只是出於好奇。我偶然在Facebook上看到一位媽媽發文,質疑台灣許多廠商代理的幼兒英文教材過於昂貴且定價不透明,因而想就近探問看看這些教育商品到底多昂貴,又為什麼如此高價,還有一堆小孩都還在牙牙學語的父母急著購買?

但開始觀察這些群組沒幾天,我立刻就被這些家長們的狂熱衝擊——一個月3萬起跳的私幼學費、一套20萬的兒童英文教材,就連月入30萬、年收入300多萬的家庭也哀嚎小孩子的學習費用怎麼付也付不完——是什麼讓這個世代的家長焦慮到願意花那麼多錢提升孩子的英文力?

從「兒童英語」降齡到「幼兒英語」

這三個平均成員數500人、每天都會冒出百餘則訊息討論英文學習資源的群組,成員多是家有學齡前小兒的媽媽,而成立群組的目的,則是希望能找出除了「補習」、「上私幼」以外的方式帶孩子學習英文。

讓人驚訝的是,參與討論的家長,大半都從小孩3歲、甚至未滿足歲之前就開始投入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試圖啟蒙孩子對英文的興趣,比我原先設想的5到6歲的初學年齡還要小上很多。從隻字片語間,也不難發現許多家長雖然不想強迫孩子死背硬記,但還是頗著急地希望他們在進小學前就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讀、寫能力。

這現象從近年兒童英文檢定的熱潮上也可略窺一二。語言訓練中心(LTTC)在2015年開辦的「小學英檢」(GEPT Kids)從每年約3千至4千人報考,到2019年已經有超過1萬名考生。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所設計的 「小學托福」(TOEFL Primary),每年也有越來越多孩童報考。

但要在小學拿到檢定認證,那勢必得讓孩子在小學前就開始學外語,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伴隨著家長的焦慮,台灣小孩開始學習英文的年齡越來越小,市面上也開始出現許多「學齡前」的兒童英文教育資源,標榜讓0到6歲的孩子都能學好英文。

教育投資的無底黑洞

簡單在群組裡詢問有哪些教材值得投資,幾個媽媽們便熱情地分享起目前台灣市面上繁複的學齡前英語教材種類。除了較為普遍、但種類繁多的套書、繪本,或如「點讀筆」等多媒體教具外,受疫情影響,現在也流行找線上家教或外師視訊練習會話,每個家庭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英語教育「祕方」。

但這些祕方各個都要價不菲。

比方說,蠻多家長推薦寰宇迪士尼、台灣麥克和博學屋等出版社或代理商所出售的套裝教育商品,尤其寰宇迪士尼層次分明的系統性多媒體教材頗受家長青睞。幾位媽媽跟著教材設定的進度陪讀幾年下來,都表示小孩的學習成效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相當昂貴。

我接著以家長的名義試圖和幾家廠商詢價,發現這類型的教材很難直接在代理商的官方網站上找到明確的標價和商品內容的詳細說明,大部分都得透過和業務一對一聯繫、詳談後才能得到較為具體的產品資訊。 (相關報導: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更多文章

一問下來果然要價不菲。如寰宇迪士尼系列最初階的套書價格就近8萬,完整買下來價格甚至會超過20萬。問及為何那麼昂貴?業務說這些教材都是由國外正版授權、內容品質有保障,且一用就能用好幾年,但幾經詢問其實還是難以得知這些廠商的定價標準、廠商間是否有聯合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