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淑婷:當媽媽要先學會對自己好

諶淑婷和兩個孩子。(受訪者提供)

覺得很煩的時候,我會趕快做一件讓自己開心的事,這樣就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我到底為什麼要當媽媽?

編者按:這是世界走走「菁英媽媽的選擇」專題的第四篇報導。我們從《菁英媽媽想上班》這本書出發,走訪身兼母親與政治工作者身分的女性政治人物,傾聽在職場與家庭間掙扎的媽媽,梳理台灣女性就業和家務勞動的數據,以重訪「家庭職場兩兼顧」這道歷久彌新的親職難題。本篇報導專訪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諶淑婷,請她分享自己如何找到「當媽媽」和「做自己」的平衡感。

距離約定時間半小時後,諶淑婷帶著女兒匆忙走進咖啡廳。把女兒放在座位上安頓好後,她道歉說先生臨時無法照顧孩子,只好帶著5歲女兒小燦前來受訪。採訪過程中,好動的小燦不時在椅子上扭來扭去、向媽媽撒嬌,只見諶淑婷靈活切換雙聲道,一邊用華語受訪,一邊轉頭用台語安撫小燦。

今年40歲的諶淑婷是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理事長,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如今為人母滿九年的她,自認已逐漸抓到生活節奏:今早她在家主講一場線上座談,講座結束後趕赴家附近的咖啡廳接受《世界走走》採訪;採訪到中午結束,她會到附近的小學接兒子放學回家寫作業;傍晚,她再帶著孩子去逛模型店。

生活都被孩子佔據之餘,要在時間表的空隙安插工作和家務;從事工作和家務時,孩子還可能在一旁爭取自己所剩不多的注意力,填滿所有縫隙之中的縫隙──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諶淑婷說,「苦的時候很多」,但「苦中還會有一點快樂的事」。

以下是諶淑婷的專訪:

當媽媽真的是一個全新的身分,有很多其他人無法理解的狀態,也很有自我成長的感覺。小孩在成長,你跟著他一起走過一段生命,這段生命很多是我們自己完全沒印象的,例如學走路、學講話、學寫字、手部肌肉發展而開始拿東西⋯⋯我真的覺得很有趣,就是觀察一個生命的成長。

「你比他們都更往前走了一點點」

我們生兩個小孩,每生一個小孩,我和先生之間就有更多爭執,因為家務增加、時間變少、支出又變多,每個家庭都會因為這樣吵架。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現在撐不下去了,那就不見得要維持這個婚姻,可以用不同方法一起照顧小孩;但如果他也不想離婚,我們就會把家務重新分攤:從早上到晚上,家裡要做哪些事?我們去切開時間,盡量讓每件事都有人做,讓小孩都有人照顧。

金錢分配上,隨著我先生一直待在職場,他的收入一定會越來越好,至少比我好,我的收入會越來越少,那該怎麼樣去調整我們家支出的比例?可能小孩的支出變多了,他就cover更多,達到我們倆都覺得OK的程度,他不委屈我也不委屈,但是我們可能都有一種很辛苦的感覺。中間還是會吵架,可吵完架後還是要面對現實,把問題解決。

我覺得這就是台灣一個蠻妙的點。台灣男性有了家庭之後,職涯要往上賺更多更穩定,要付出更多時間在工作上,才可以給這個家穩固的依靠;可是女性調整職涯就是時間要更彈性,工作時間要更短,或者我更不追求往上爬,因為我要花比較多時間照顧小孩。 (相關報導: 數據故事:為何媽媽被擠出職場、爸爸走不進家庭? 更多文章

我之前也會跟我先生討論,你要花多少時間在小孩身上?你每天早上可能跟他們相處不到一個小時,如果你七點多下班回來,小孩九點多睡,你一天跟他們相處3小時,這樣你不覺得很可惜嗎?小孩一天一天長大,父親的親職權利卻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