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高殖利率股」一定安全?錯!如果有這4種情況,小心賺了股息賠價差

投資人在尋找高殖利率題材時,小心不要落入四大陷阱的迷思。(示意照,林瑞慶攝)

現階段抗通膨、保值成為市場趨勢,加速市場資金奔向「高殖利率股」。不過,如果有4種情況出現,可能落入高殖利率股的陷阱。

根據《財訊》報導,今年全球股市在通膨、升息及俄烏戰爭的不確定性下進入高檔震盪,市場投資風向也180度地大轉彎,一時間「高殖利率概念股」成為市場顯學。

防疫股暴衝 長期獲利難料

資深分析師陳唯泰接受《財訊》採訪時表示,現階段抗通膨、保值成為市場趨勢,加速市場資金奔向「高殖利率股」。不過,投資人在追求穩賺股息之際,誤以為現金殖利率愈高就愈好,這時反而容易落入高股息的迷思。提醒投資人如果有4種情況出現,可能不小心就落入高殖利率股的陷阱。

陷阱1:疫情受惠股股息暴衝,須注意長期配發穩定性。

資深分析師陳威良舉例,這兩年由於疫情影響,防疫族群的獲利呈現3級跳,就殖利率的角度來看,相對具有吸引力,但股價還是跌跌不休。主要就是因為歷年來的股息配發情況,以及獲利能力的穩定性不足。

《財訊》報導指出,舉醫療級乳膠廠申豐為例,去年配發現金股息10元,今年公布配發現金股息15元,換算殖利率都超過10%,按理說,應該可以支撐股價走揚,實則不然。正是因為,申豐的營收隨著防疫高峰期過去後,已經大幅下滑,未來可能很難再配發這麼高的股息了。

事實上,這情況可能也發生在恆大、南帝等防疫股身上。至於因為疫情而受惠的貨櫃3雄、面板股等,也是突發性的配發高股息,但若拉長時間來看,營運盛況能持續多久?有待考驗。

(圖片來源/yahoo!股市)
(圖片來源/yahoo!股市)

陷阱2:業外一次性認列,不適合存股概念。

如果投資心態是從存股角度出發,更要長期檢視一家公司的股息配發情況,而非只單看這1年的殖利率,會嚴重扭曲殖利率的意義。不是看到殖利率超過10%就要跳進去買,就以為是定存的保障。

《財訊》分析,像是電池模組大廠順達,由於去年有不動產處分利益挹注,每股盈餘衝上22元以上,順達大方配發15元的現金股息,以100元左右的股價計算,殖利率高達15%,但除息之後股價一路走弱,關鍵還是在於這筆獲利並非來自本業,雖然今年度殖利率高,但認列完之後還是要看本業的經營能力。

數字遊戲 減資不等於股息

陷阱3:別把現金減資看作現金股息。

自從先前國巨幾次現金減資成功推升股價後,只要提及現金減資,市場都當成利多解讀。但陳唯泰說,有人把現金減資比擬為股息發放,認為公司把錢退還給股東,等於高殖利率概念,視作超級利多看待,這似乎是一種謬論。

《財訊》報導指出,用經營角度思考,如果公司手上真的有大筆資金,為何不直接發放現金股息,而是透過現金減資的方式,這是否也意味著未來前景不明,利用減資維持好看的每股淨利?站在投資角度看未必是利多。

舉例說,過去常常辦理現金減資的年興,曾被外界視作高殖利率概念股,但若投資人真的把現金減資當作股息看待,這些年下來以還原權值來看,股價可說是一路破底。 (相關報導: 從磨石頭到做半導體:這家傳產默默練功三年,成功卡位晶圓代工3奈米供應鏈 更多文章

陷阱4:操作邏輯一旦混淆,小心賺股息賠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