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0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位居第7名,相較於十年前,胰臟癌死亡人數增加62.7% ,其平均5年存活率僅1%-4%,被視為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胰臟癌因為難以早期診斷,發現腫瘤時的期數多已晚期,採取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的反應皆不理想。醫學上關於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尚無明顯進展,故在坊間有「癌王」之稱。
胰臟癌為何被稱為癌王?發生原因與飲食有關?

根據110年十大癌症死因統計,胰臟癌位居第7名,相較於十年前,胰臟癌死亡人數增加62.7% ,其平均5年存活率僅1%-4%,被視為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胰臟癌因為難以早期診斷,發現腫瘤時的期數多已晚期,採取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的反應皆不理想。醫學上關於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尚無明顯進展,故在坊間有「癌王」之稱。
胰臟癌明確的致病原因尚不明朗,各種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的生活習慣如吸菸、喝酒、肥胖,皆被視為是胰臟癌相關危險因子。直系親屬是否有胰臟癌家族史是重要的風險指標。在各種相關疾病當中,糖尿病以及慢性胰臟炎,似乎與較高的胰臟癌發生率有關。由於胰臟擔負內分泌功能,血糖代謝不正常有可能是癌症的警訊。
另外,部份研究認為,環境接觸或職業接觸各種染料、溶劑,也會增加胰臟癌風險。雖然沒有證據指向特定飲食習慣與胰臟癌有關,但喝酒是國人慢性胰臟炎的主要原因,慢性胰臟炎則會增加胰臟癌風險。整體而言,胰臟癌早期診斷難度高,且無明確特定危險因子,加上預後不理想,被稱為癌王其來有自。
胰臟癌可能有哪些症狀?位置與症狀有所差異?

胰臟的外觀有如一彎長條狀的量尺,可區分為胰頭、胰體、胰尾三大部份。胰頭較大而呈現鉤狀,胰體與胰尾呈現直尺狀。胰頭是胰臟與十二指腸相接的部份,胰臟大部份的胰液會經由主胰管與總膽管相接,在十二指腸大乳突開口。胰尾則與脾臟相接。
由於胰頭位置是總膽管與主胰管交匯的十字路口,其胰液成份主要為外分泌功能包括胰蛋白酶、胰脂酶等消化酵素。當腫瘤生長在胰頭位置時會堵塞總膽管,導致膽汁無法流通,引起皮膚、眼睛的黃疸、小便呈現深褐色、糞便呈現灰白色等症狀。
胰臟癌長在胰體、胰尾時,由於不會阻塞膽管,沒有明顯徵兆,大多數會長到相當大的體積,甚至侵犯周邊血管與神經,才會引起晚期癌症症狀如腹痛、體重減輕、消瘦。病人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或是接受胃病和膽結石治療後後仍持續疼痛。相對而言,發生於胰頭的腫瘤較有機會早期發現,而胰體、胰尾的腫瘤在診斷時多為晚期或已有內臟轉移。
胰臟癌有哪些檢查方式?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群?
胰臟位於後腹腔內,前方被胃、腸等器官遮蔽,且腸腔内充滿空氣,超音波無法穿透,是所有內臟檢查難度最高的器官。目前較有效的胰臟檢查工具是電腦斷層掃描,以及更進階的MRI核磁共振。不過,電腦斷層掃描有一定的輻射量,設備需求與檢查費用相對高昂,較不適合作為普遍的篩檢工具。 (相關報導: 才31歲就罹患胰臟癌!醫師曝年輕患者得癌王5大共通點,出現1症狀已晚期 | 更多文章 )
另一項檢查工具是「內視鏡超音波」,惟檢查時需要經胃鏡,屬於侵入性檢查,病人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感,通常用於懷疑胰臟癌的個案作為鑑別診斷。至於全身正子掃描檢查,其原理是運用放線性同位素標記新陳代謝旺盛的細胞聚集區域,多用於癌症追蹤或用以判斷腫瘤轉移、擴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