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台大風險中心的「勇氣」─核四商轉碳排更高?

台大風險中心說核四運轉但廢核一、二、三廠,其碳排放高於蔡政府非核家園。圖為核四廠全景。(前廠長王伯輝提供)

台大風險中心近日試算台灣不同發電配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結果發現馬政府讓核四商轉的穩健減核,最後產生的排放量比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還高。這個結論的隱喻是:用核電無助減碳。而此結果也讓不少人狐疑:怎麼算出來這個結論?因為有點「違背常識」。

問題不在計算,在基本的情境假設是否正確

其實,重點不在計算方式,而是基本的情境假設未必正確,加上部份主觀又一廂情願式的推論,才得到這個看起來違背常識的結論。至於外界質疑計算者為反核者而有既定立場,倒反而不必太在意,還是該回頭看看整個計算方法與基本假設。

根據台大風險中心的這個計算方式,在用電成長率估值相當時,算出馬政府時期偏好的「穩健減核」、也就是核四商轉、核一二三不延役的能源情境中,電力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5年仍將比「非核家園」還要高出0.2億噸。

因為馬政府的政策在2025年時,煤電占48%、核電占縮小至6.9%,其餘改以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填補。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到2025年時,能源配比達成燃氣約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的目標時,兩相比較,非核家園的排放量比馬政府供電政策的排放量還少。

核一延役申請送出,馬政府要核電廠延役

這種算法第一個基本假設的錯誤是:馬政府的供電政策其實沒有廢核;核一、二、三是要延役。事實上核一廠的延役申請公文在馬政府執政後期已發出,台電前董事長黃重球也曾證實此事;之後蔡政府上台後,經濟部才下令台電「主動撤回申請」。因此馬政府的核電政策是想核四商轉,核一、二、三延役,以這種結構,其實核電占的比重是在20-25%,而非僅6%,其它靠火電供應。

台大風險中心的這個假設,算是立即把火電比例拉高15-20%,因此「有效」的增加其碳排放量的數字。

第二個奇特的假設是:馬政府在廢核一、二、三之後,這些人非常「沒有良心」,幾乎都靠燒煤去補充發電缺口─好像這些人中有人是作賣煤生意。

馬政府全部蓋煤電廠嗎?

我們可以看去年2016年台電電系統發購電量的資料;去年台電發購電量為2,257.92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79.9%,其中燃煤36.9%、燃油4.4%、燃氣36%、汽電共生2.6% (不含垃圾及沼氣),再生能源占比為5.1% (含水力及汽電共生中之垃圾及沼氣),抽蓄水力1.5%,核能為13.5%。

但台大風險中心的推估,馬政府的政策在2020年時煤電占51%,2025年時約48%;等於是核一、二、三除役後,幾乎都靠煤電去補。這種假設得到的計算結果,當然是排放量多。為什麼不是用天然氣或再生能源?

但對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的計算方式,台大風險中心的選擇假設就非常「仁厚」;其算法是到2025年時,燃氣約5成、燃煤3成、再生能源2成的目標達到。 (相關報導: 獨家》用核電就能減碳?台大風險中心計算 馬政府核四商轉 碳排放仍高過非核家園 更多文章

拿作不到的夢幻目標當基準

不過,根據現在推動的進度,或是其它專業機構的推測,這個目標肯定無法達成,彭博能源財經團隊的推估,是2025年時,台灣煤電占的比重要上升到54%,綠電不到10%。因此,台大風險中心是拿一個達不到的政策目標當計算標準來作比較,其錯誤不言可喻─這是第三個錯誤假設。如果風險中心拿彭博推估的結果再作計算,結論大概會很不一樣─同時也很難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