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誠觀點:白花九千億,減碳必跳票

全球減碳力道不足,攝氏 1.5 度警戒線將被攻破(圖/ NASA@Unsplash )

蔡總統於2021年4月宣布臺灣將於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國發會受命整合各部會,於2022年3月提出「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更於同年12月底提出「淨零轉型之階段目標及行動」與「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劃」。詳細規劃2050年如何達成淨零碳排,並提出2030年階段性減碳目標。

個人很難想像有比「2050淨零碳排」更重要的政策。此一政策全面顛覆我國能源、經濟及社會各層面。旁的不說,政府規劃2023至2030的8年間要花9000億元進行各項「淨零轉型」計劃,這還不計私部門針對光電、風電的上兆元投資,但社會上殊少見到針對該規劃之檢討。

先討論政府的減碳目標,溫減法是以2005淨碳排269百萬噸為基準計算減排。政府最新推出的國家自主減碳「強化目標」為2030年淨排放較2005降低24%,也就是淨排放降為204百萬噸。但2020年淨排放為263百萬噸,表示2030年淨排放要較2020年降低59百萬噸。

何謂淨排放?因為森林及農作物等植物在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有減碳功能,稱之為「碳滙」。所以電力、工業及交通等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去全臺碳滙即稱之為淨排放。要減少淨排放有兩個手段,一為減少碳排,一為增加碳滙,政府的淨零規劃雙管齊下。檢討2030年減碳目標可否達標,檢討政府之減少碳排及增加碳滙兩個目標可否達成即知。

先檢討政府的減排規劃。臺灣碳排有四大來源,以2020年為例,總碳排為285百萬碳,減去碳滙22百萬噸,故淨碳排為263百萬噸。總碳排285百萬噸中,電力碳排142百萬噸,占了50%,此外工業製程碳排26 百萬噸,運輸部門碳排37百萬噸,住商部門碳排81 百萬噸。以下分別檢討針對此四大碳排來源政府到2030年之減碳規劃。

依國發會規劃,工業製程碳排不減反增,因為水泥、鋼鐵及石化產業等製程中即會產生碳排,雖說有所謂減碳製程,但不是技術不成熟就是成本太高。目前今年到2030年只有短短8年,工業界也不可能將生產設備提早折舊退休以改變製程。但經濟成長,需求上升,所以工業製程碳排不減反增。

電力是臺灣最大碳排來源,減碳要達標,電力減碳是重中之重。相對其他碳排,電力減碳相對最為容易。因為到底有光電、風電及核電等成熟之無碳發電方式,綠電不穩定的問題,也可以由儲能解決,所以世界各國減碳都以電力減碳作為主要目標。以美國而言,固然將全國淨零排放目標定於2050年,但拜登政府的雄心壯志是在2035年達到零碳發電。 (相關報導: 風評:2030年減碳24%,太多?太少? 更多文章

國發會之電力減碳目標極為「保守」,規劃2020142百萬噸的電力碳排到2030年只減少1220百萬噸,只減少9%14%。比美國2035年電力減排100%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此外令人納悶,依台電電源開發計劃,8年後臺灣電力配比今日即知,為何碳排非一個定值而是一個範圍?是否政府也默認雖然花了上兆成本設置極大量綠電,但因綠電滲透率(在電網占比)太大,難免發生大規模棄電,所以不敢取其減碳功能,只好以一個範圍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