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戶外教學的課程觀

戶外教學示意圖,(資料照,台中市立圖書館提供)

近日一則高中畢業旅行金額所費不貲的新聞,也讓筆者勾起自己在承辦戶外教學及畢業旅行的相關經驗。筆者曾在偏遠學校和市區學校任教,也感受到因城鄉差異及規模不同,而有不同的戶外教學辦理方式。不僅如此,其實關於戶外教育,還有更多的層面,是值得我們來探討的。

戶外教育或畢業旅行,都值得讓孩子一起參與討論,甚至提升到課程的概念,儘管這樣的課程可能曠日費時,但也因為透過師生的互動,彼此會更有共識與共感,也較不會產生糾紛。比起討論,其實在小班小校,也可以讓孩子嘗試自行規劃行程、安排路線、估計價錢,甚至連同公車、火車時刻表、參觀資訊、門票等,都可以練習草擬,並分享設計理念,再經由老師、校方參酌,筆者相信,這樣的旅程,一定更具新課綱所要達到的精神--素養。

在長期參與的經驗中,我發現最多學校規畫的,便是「樂園型」的,不可否認,這也是孩子的最愛,但往往結果就是到了某個園區,便出現許多學校一起抵達,光是排隊就耗去許多時間了; 此外,因為是「樂園」,讓孩子可以自由奔放,若拉回戶外教育與課程規劃的目的,我們也可思考,這樣的安排,想讓孩子學習什麼? 除了樂園,是否有其他不錯的景點,也許知名度不高,但卻也值得一遊的。

甚至,我們也可以思考,除了遊樂園的型式之外,舉凡同縣或跨縣的學校參訪交流、前往某個文教場所或其他機構學習、參加藝文表演活動…等等,是否也可以做為戶外教育的一部分。日前看見一所學校,規劃讓孩子義賣手作製品,補足旅費,再責成學校的特色課程,也是值得推廣的。而在戶外教育回來之後,若想進行更有系統性的課程,也可以設計有別於傳統課堂的學習單、圖文創作、海報製作,再輔以口頭分享、發表、投稿等多樣型式,相信一定可以讓戶外教育更有內涵。

戶外教育是所有孩子都喜歡參與的活動,也是在學習生涯中最富記憶的; 只要我們多加以規劃,衡量戶外教育的目的,相信一定可以讓學習寓教於樂,給孩子歡樂又豐美的回憶。 (相關報導: 台中家長一窩蜂讓孩子唸私中,真的有助升學?過來人畢業後,發現1件事成為私校學生的絆腳石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