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椒專欄:殺「自己的女人」不需要理由?從香港名媛案看親密暴力得到的社會寬容

在社會文化中,女性更容易被視作她配偶的一件東西,因此無論在社會文化還是凶手本人看來,殺死他自己的女人,比起其他類型的謀殺,都相對不是一件那麼嚴重的事情。(Unsplash)

背後沒有說出口的那句話是,任何像我們一樣的老實男人被逼急了,都可以變成殺妻犯。

活躍在時裝和名流界的香港女性蔡天鳳,於2023年2月21日被前夫一家謀殺一案,由於案件元素甚多,細節殘忍,因而遭到了兩岸三地乃至世界的關注。

隨著案情披露到現在,箇中細節和涉案人關係已為大眾所熟知;但恐怕也有不少人已經忘記,在案件曝光之初、信息不明朗時,僅憑幾張被害人照片和「譚仔媳婦」「名媛」的頭銜,大眾在並不知道任何內情的時候,憑空就案情有過多少想像。

大量的留言指責被害人為「整容臉」;其豪門太太的身份也讓評論者聯想豐富,將死者形容為費盡心機攀附豪門的拜金女。

香港警察於一處垃圾掩埋場搜查名媛蔡天鳳碎屍案的證據。(AP)
香港警察於一處垃圾掩埋場搜查名媛蔡天鳳碎屍案的證據。(AP)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僅在半年多前,2022年7月,一名在IG上有頗多追蹤者的瑜伽教練於尖沙咀的酒店被前男友謀殺,在案情細節尚未公佈之前,已經有大量評論稱該名女性一定是性工作者,網絡至今充斥大量例如「瑜伽雞」一般不堪入目的評論,猶如其他大量女性指控性騷擾、強姦案件一樣,不少香港網民戲稱這些事都是「勞資糾紛」(意指女方性交易後因不滿報酬出現矛盾才選擇指控對方)。

「女性殺戮」已經平常到可以被輕描淡寫地開玩笑

女性殺戮(femicide)作為一個被提出多年的犯罪學概念,專門討論女性在世界範圍內更容易被謀殺、生命被隨意處置的問題;而親密關係中的女性被殺是女性殺戮的重要課題,可當它作為血淋淋的案例被呈現在社會面前時,大眾的反映卻如此稀鬆平常。

異性戀關係中的男友/前男友暴力殺害女性,這種案例實在太多,多到它成為被學術研究的門類,也平常到它可以在社會輿論中被輕描淡寫地開玩笑。

一些別的謀殺類型,如校園槍擊案,大多會被嚴肅對待,輿論會感知到剝奪人命的嚴重,也會在探討它的成因。而男友/前男友殺死女性,這種被專業學科被嚴肅對待的案件,在社會輿論中卻常常是輕佻的模樣,是女性受害人的活色生香和背後的無限遐想。

很多人聊到這種凶殺案,角度就和討論其他殺人犯時不一樣了。很多人關注的,不是這種殺人犯的暴力傾向、控制欲、扭曲人格──或者像討論其他一些殺人犯一樣追問:他們是什麼人?他的成長背景,他的家庭,他的教育,是怎樣的生命過程,讓他長出了這種會殺死親密女性的人格?這種人在社會中怎麼辨識?怎麼教育?怎麼避開?

不,社會對男人殺死女友這件事是那麼習以為常,這平常得好像家長里短。一種社會主流輿論是,不覺得這樣的男性變態(被認為「變態」通常是因為手法,比如碎屍,而不是「殺妻」本身),而是認為他這麼做一定有合理理由:

引爆2019年香港運動的陳同佳案,輿論答案「戴綠帽」;瑜珈教練是「勞資糾紛」;本案死者有任何資訊之前,先貼上「整容臉」的標籤,還有人在問,這個女的是大陸人還是香港人?沒說出口那句話是,如果是大陸人,被殺的原因我就找到了,被殺就合理了,我大概可以想像出來了,通常是她在謀求一些東西。 (相關報導: 本日數字:56% 更多文章

20191023-港女命案兇嫌陳同佳23日上午9時出獄,接受訪問表示,對不起社會,願意赴台「自首」。(美聯社 AP)
20191023-港女命案兇嫌陳同佳23日上午9時出獄,接受訪問表示,對不起社會,願意赴台「自首」。(美聯社 AP)

這套論述背後的邏輯是,一個男人為什麼殺死女友/前女友,原因是跟這個男人沒有關係的,重點是女人做了什麼。總之他會殺人,並不因為這個男性的人格、情緒、欲望如何,而是這個親密女性「越軌」到一定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