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為人是何苦》:地球上最理想的人口數量?他的答案是零

《生兒為人是何苦》是反生育主義的經典著作。(Unsplash)

人的出生,對其本人而言,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

從古到今,哲學家的「壞習慣」之一,就是總要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違反常識,卻又難以反駁的主張。如果按此標準來評價哲學家的好壞,近年分析哲學界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大衛・貝納塔(David Benatar),大概會名列前茅。讀者或許未必熟悉其人其說,但姑且先看看以下主張:

  1. 人的出生,對其本人而言,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
  2. 所有人的生活品質其實都很糟。
  3. 生育兒女是道德上錯誤的行為。
  4. 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否則女性應該儘早於懷孕初期人工流產。
  5. 地球上最理想的人口數量為零,並且人類滅亡愈早出現愈好。

以上五點,每個講法都足以令人瞠目結舌,而貝納塔竟然打算在這本只有二百多頁的小書《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中,全部一併論證,實在無法不叫人看看此書的究竟,就此,本文旨在讓大家先概括了解書中內容與值得留意之處,以便往後閱讀。

首先說明本書的結構。《生兒為人是何苦》一書分為七章,第二至第六章為主要內容,首章屬於導論,第七章則是結語。導論介紹本書的主題:「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與「反生育主義」。第二與第三章屬於全書的哲學理論基礎,論證為何出生與生存於世,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第四至第六章則是此論旨引申的各種理論後果:反生育、人工流產、人類滅絕。結論一章則嘗試回應各種質疑。於此建議讀者先讀完第二與第三章,再選取感興趣的相關章節閱讀。

「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

接下來談談各章節的內容。在導論中,貝納塔首先界定主題:「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進而引入反生育主義的主張,同時探討社會上對生育的不合理偏好。第二章毫無疑問是全書哲學成分最重,亦最為人所批評的一章。貝納塔在此提出「價值不對稱」(Axiological Asymmetry)這個極具爭議的想法,試圖從傷害與利益的存在與不在兩種情況下,價值判斷的不對稱現象,證明為何不曾存在,定必比存在(出生)要好。

此論證由以下兩組價值判斷支持:首先,傷害的存在是壞事,而利益的存在是好事;其次,傷害的不在是好事,即使沒有人承受這種好,但利益的不在不是壊事,除非有人因而被剝奪。按以上判斷,生而為人視際遇有好有壞,但不出生的話,情況卻是有好而無壞(因為利益的不在不是壞事),最後結論就是從未出生,必然比生於世上來得要好。貝納塔同時堅信,這論證能夠解釋日常生活中另外四種廣為人接受的不對稱價值判斷,所以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接受它。

可是,雖然「價值不對稱」企圖說明生存為什麼定必比不存在更壊,但生而為人到底有多糟?如果人生其實快樂遠多於痛苦的話,似乎仍然值得活一次,那麼出生就不見得是壞事。要證明出生與生育之錯,似乎必須進一步指出生存必然非常糟糕才行。為此,貝納塔在第三章中具體解釋,生而為人因何必然承受嚴重傷害。本章首部分引述各種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理論和實驗,說明何以一般人都高估了自己的生活品質。次部分指出從三種常見的生活品質理論的角度來評核,所有人的生活全都非常糟糕。 (相關報導: 賈選凝:太守美有不生的權利嗎?從《非常律師禹英禑》看女性生育自主 更多文章

《生兒為人是何苦》一書主張「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Unsplash)
《生兒為人是何苦》一書主張「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Unsplash)

不生育的道德責任

接受「出生永遠都是嚴重的傷害」,將有一連串影響實際生活的重大後果。比方說,如果此論屬實,那麼最直接的結論當然是反對生育,以免禍延下一代。是以貝納塔在第四章中指出,我們不單並無生育的道德責任,反之其實有道德責任不生育。不過,這無疑與我們普遍認同的重要權利難以並存,那就是生育自由。面對這個難題,貝納塔認為生育自由應該以法律而不是道德權利來理解,便可消弭上述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