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關係法》生效43周年:它真的是美國派兵馳援台灣的法源依據嗎?學者深入解析

2022年3月30日,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總統蔡英文、台灣美國商會會長施立成出席台灣美國商會2022謝年飯活動。(取自總統府網站)

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生效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本周正式邁入第44個年頭。在40多年來美台關係最友好之際,台海局勢卻益發緊張,尤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國際對中國恐伺機武統台灣的示警從未間斷。對此,台灣各界普遍將《台灣關係法》視為美國將協防台灣的法源依據,不過,也有部分觀察人士認為,《台灣關係法》具有戰略模糊性,一旦台海這個火藥庫被引爆,美國會介入多深,還須由白官權衡決策,《台灣關係法》並非百分百保證。

美國國內法《台灣關係法》4月10日立法屆滿43週年,充分見證美台雙邊40多年來蓬勃發展的「非官方」關係。不過,隨著美、中、台三邊從等距的三角關係,漸漸演變成兩條平行線,也就是,美、台越走越近,但美台卻分別和中國的關係交惡,互動越來越緊張。分析人士說,《台灣關係法》未來面臨的挑戰恐不小。

尤有甚者,全球地緣政治的角力因俄烏戰事進一步白熱化,讓即使遠在八千多公里外的台灣也彷彿遭波及,成為紙上談兵的一個目標,更讓《台灣關係法》一躍成為議論的焦點。因為在俄烏戰事陷入膠著之際,中國主流輿論和台灣境內部份親中人士動輒以俄烏戰爭為鑑並主張「《台灣關係法》無用論」,他們說,美國未馳援烏克蘭,代表當台海這個火藥庫被引爆時,美國也恐同樣置身事外。

《台灣關係法》無用論?

不過,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週四(4月14日)重申, 烏克蘭與台灣情況不同,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關切中國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意圖。他強調,任何形式對台的侵略都是不可接受,美國將採取一切可能措施,確保中國入侵台灣不會發生。

台灣國安局長陳明通三月底於台灣立法院備詢時也援引《台灣關係法》來佐證美國對台海安全的承諾。陳明通解讀,美國不以軍力介入俄烏戰爭是擔憂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但事實證明,美國以數據鏈路(Datalink)等其他手段介入,助烏克蘭一力。他說,美國並未與烏克蘭簽署任何關係法,尚可介入到此程度,更何況台美間有《台灣關係法》,台海若爆發戰事,美國將介入更深。

不少觀察人士同意,在兩岸關係益發緊張之際,《台灣關係法》越顯重要。

美國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隨即與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灣終止了邦交關係。但為了重新定義美台關係,美國國會授權美國政府在《台灣關係法》的規範下,持續維持美台間的非官方關係,以及其他民間的商業和文化往來。《台灣關係法》也於當年的4月10日由美國時任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簽署生效。

《台灣關係法》明文規定:「美國將向台灣提供必要數量的防衛物資及技術服務,以使台灣能夠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除了物資和技術,《台灣關係法》也授權美國政府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因此,《台灣關係法》彰顯的是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承諾,也是協防台灣的法源依據。 (相關報導: 停滯性通膨陰影籠罩、石油天然氣出口受惠、美中關係更加緊繃!經濟學人智庫解析烏克蘭戰爭對美國的衝擊 更多文章

不過,雖有法源,位於台北的台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復國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台海若爆發戰事,美國是否派兵馳援台灣仍具不確定性。他說,台海若開戰,美國要面對的是另一個軍力相當於俄羅斯、全球排行前三名的中國,因此,即使美台關係比美烏關係更加緊密,也有《台灣關係法》作為法源,協助台灣防禦,但要派兵馳援,美國仍會相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