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誰也不服誰的領袖之爭,衝突與背叛反覆上演:《十字軍首役》選摘(1)

十字軍東征導致東西羅馬完全分裂,也成為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對立的重要關鍵。圖為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的安條克之圍,Jean Colombe的作品。(資料照,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十字軍首役是最著名且相關著述最多的歷史事件之一。騎士起兵並穿越歐洲以解放耶路撒冷的故事讓當時的作者深深著迷,此後的歷史學者和讀者也為之醉心。驚人的英勇事蹟、與穆斯林突厥人的首次遭遇、武裝朝聖者東向旅程中的種種艱辛,最後以1099年對耶路撒冷血腥屠城為終局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已迴盪近1000年。源自十字軍運動的意象和主題在歐洲音樂、文學與藝術中大量出現。連十字軍運動(Crusade,字面意思為「十字架之路」)這一詞語本身都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意思:良善勢力對抗邪惡勢力,危險但最終成功的追尋。

十字軍首役因為其戲劇性和暴力而捕捉了大眾的想像。但抓住大眾的不只是其戲劇性:這場遠征一直吸引西方,是因為它形塑了後來的許多事物:教宗權力的興起、基督信仰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對立、聖戰概念的演化、騎士的忠誠和對宗教的虔誠、義大利海洋國家的興起和中東殖民地的建立。這一切都根源自十字軍首役。

描繪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場景的小畫像(Wikipedia/Public Domain)
描繪第2次十字軍東征場景的小畫像(資料照,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不意外的,以此為主題的文學持續繁盛發展。雖然一代代歷史學者都寫過這次遠征,但過去幾十年來,現代學者中有一個出色的流派產出了傑出而富原創性的作品。十字軍行軍速度、軍需供應和使用的錢幣等主題,都已受到詳細研究。  主流敘事採用的西方材料之間相互關係也受到檢視,近年更是有些發人深省的研究。過去幾年來,學界亦開始關注如何理解耶路撒冷遠征、乃至更普遍而言早期中世紀世界的末日論背景。

對十字軍運動的研究也出現創新途徑:心理分析學者提出,前赴耶路撒冷的騎士是要為壓抑的性緊張尋求出口,經濟學家則檢視了十一世紀晚期的供需失衡,並以中世紀早期歐洲與地中海地區的資源分配角度來探索這場遠征。遺傳學家檢視了來自南安納托利亞(Anatolia)的粒線體證據,試圖了解11世紀晚期的人口移動。其他人則指出十字軍運動時期前後,是20世紀末以前,國內生產毛額增長超過人口成長的唯一時期,意思是在人口統計與經濟榮景方面,中世紀和現代有相似之處。

然而,儘管我們一直著迷於十字軍首役,對其真正源頭的關注卻出奇的少。將近十個世紀以來,作家與學者的關注焦點都是烏爾班二世、他激昂人心的克萊蒙演說,以及歐洲騎士受到的鼓舞動員。然而,耶路撒冷遠征的催化劑不是教宗,而是另一個人:烏爾班的起義召喚,源自君士坦丁堡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科穆寧來自東方的直接籲求。

565年的東羅馬帝國疆域。黃色部分為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紅色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維基百科@Kallgan/CC BY-SA 3.0)
565年的東羅馬帝國疆域。黃色部分為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紅色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維基百科@Kallgan/CC BY-SA 3.0)

「新羅馬」在第4世紀建立,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二首都,從這裡治理東地中海地區的廣大行省,並且很快就以其創立者君士坦丁皇帝之城為人所知。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西岸的君士坦丁堡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點綴著凱旋拱門、宮殿、皇帝雕像和君士坦丁改宗基督信仰後數世紀間建起的無數教堂與修道院。 (相關報導: 二十世紀中葉,從波蘭到烏克蘭,1400萬人慘遭納粹與蘇聯謀殺:《血色大地》選摘(2) 更多文章

東羅馬帝國在西方行省趨於衰弱而「舊羅馬」在5世紀陷落後仍蓬勃發展。到了1025年,東羅馬帝國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多數地區、南義大利、小亞細亞,以及高加索許多地區和北敘利亞,並有擴張到西西里的野心。70年後,局面已經大為不同。突厥入侵者大舉湧入安納托利亞,攻陷了幾座重要城市,並嚴重破壞行省社會安寧。巴爾幹半島歷經數十年幾乎不曾中斷的攻擊,後果也大同小異。另一方面,帝國在阿普里亞(Apulia)和卡拉布里亞(Calabria)的領土則被不到二十年間就征服了南義大利的探險民族諾曼人(Normans)所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