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國人說中國話」?香港政府推動廣播電視「調降英語節目比例」

2022年7月,香港書展。(美聯社)

香港的免費電視台和電台被要求播放更多《國安法》節目並「去英文化」,引起外界關注香港是否與「國際化」漸行漸遠。

本月早些時候公布的新規定下,受影響媒體包括三家「免費電視持牌機構」無線電視(TVB)、香港電視娛樂(ViuTV)、奇妙電視(HOY TV),以及兩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香港商業電台和新城電台。

港府通訊事務管理局建議,上述五家機構每周須播放額外至少30分鐘關於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香港國安法》的節目。此外,取消「指定播放節目」須「完全屬香港本地製作」的規定,並授權通訊局可就「指定播放節目」的規定發出指示。

同一時間,港府容許持牌機構每天播出英語綜合頻道整體廣播時間不多於45%播放非指定語言節目,並放寬有關非指定語言廣告的限制。換言之,英文頻道的英語節目將從以往的七八成,降至不少於55%。

會否打擊國際聲譽?

香港的法定語言為中文和英文,兩者享有同等地位,而港府在1997年主權移交後推出細化的「兩文三語」(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政策,則是指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香港廣播機構的中文台均用廣東話,部分英文台的非英語節目有普通話、菲律賓語等。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陳家洛教授對BBC中文表示,《國安法》實施後香港媒體已經要在不清晰的紅線下運作,言論自由備受打壓,現在縮減英文節目比例將進一步損害香港國際聲譽,「尤其在政府大力宣傳香港的國際形象之際,這樣做只會帶來反效果」。

他認為,新措施也會影響在港居住的外籍人士,「他們有知情權,但資訊已經越來越難獲取,在這裡生活或做生意將變得更加不方便,成本會因此而增加。」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則指出,廣播語言調整反映出香港的人口重組。「免費電視是服務公眾,那政府如何定義公眾?如果理解香港作為多元族群的城市,而族群的組合(profile)可以轉變,不再是英語為主的族群,也有其他的。現在很強調要把香港融入大灣區,增加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繫,例如中東國家和東盟,如果將來有阿拉伯語節目也不出奇。」

是否配合國策「去英文化」

港府此舉甚至引起中國大陸網民熱議,話題「香港大幅度下調英語節目比例」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有網民表示「早該如此」、「做中國人說中國話」,但也有網民批評是「自毀長城」、「英語就是香港的優勢,大可不必」、「去國際化,讓香港變成一個內地城市對國家有什麼好處?」、「估計又來一波港人移民潮」。

事實上,中國近年頻頻出現「去英文化」現象,北京、天津地鐵站牌的英文翻譯將「Station」改為漢語拼音「Zhan」;在教育方面,上海取消小學的英語考試,中國教育部門禁止中小學使用國外教科書,兩會期間甚至有官員建議不再將英語列為義務教育的必修課。 (相關報導: 美中競爭委員會主席低調訪台》夏季前來台辦聽證會?外交部這樣回應 更多文章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對BBC中文指出,中國大陸的文化語言政策影響了香港政策,會削弱香港國際化程度。「國際語言仍然以英文為主,這個語言政策是文化政策的一部分,語言的削弱一定會令這個語種的國家的重要性下降,這反映了北京對香港國際化的認知,其實是停留在一種文化戰略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