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白居易《琵琶行》為何入選國文課本?清大教授點出一個不能戳的秘密

琵琶行能入選國文課本,原來有這層原因!(圖/Mainland China CPOP MV@youtube)

有些作家寫出了偉大的作品因此變成經典作家,但有些作家未必有什麼了不起的作品,卻因為有某一篇作品選入國文課本,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沒有人會否認白居易是唐朝重要的詩人,但他會成為經典作家得力於他的〈琵琶行〉曾經是台灣所有高中生必讀的選文。至於為什麼是白居易的作品而不是李賀、李商隱、杜牧、韓愈?因為國立編譯館說了算,一般社會大眾沒有置喙的餘地,而當時國立編譯館的選文標準往往不(只)考量藝術性,更重要的是作品是否符合當時政府所設定的政治目的。

我在他處申論過,〈琵琶行〉寫的是白居易受到貶謫,一心想要回到京城的心境,而這正好呼應了國民政府內戰失利、撤退到台灣之後,多數外省人一心想要回到家鄉與少數的外省官僚渴望回到政治權力中心的心態。這種心態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有生動的描述,如〈遊園驚夢〉中的官太太們,儘管在臺灣仍然吃香喝辣,但覺得配魚翅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陸的那麼醇厚」。畢竟故事中的主角錢夫人乃是「舊時王謝堂前燕」,住的是豪宅大院,來到台灣之後「飛入尋常百姓家」,住的不但是百姓的平房,而且是在台灣南部(天龍國的心態真是歷史悠久)。同樣的,白居易在京城當官,大概吃的住的都不錯,雖然在京城「白居大不易」,但在當時只要很會寫詩就罩得住。被貶謫到外地後,白居易抱怨抱怨「鼎膩愁烹鱉,盤腥厭鱠鱸」(很油膩的鱉跟腥味重的魚)似乎也是人之常情。

白居易在貶謫江州時一方面抱怨,一方面似乎又可以隨遇而安,在〈與元微之書〉中說「江州風候稍涼,地少瘴癘,乃至蛇虺蚊蚋,雖有甚稀」(就是說天候與環境都不錯),而且「湓魚頗肥,江酒極美,其餘食物,多類北地」(有酒有魚)。接著他在信中跟元微之說,自己在江州一家團聚、衣食無缺,而且附近的廬山風景不錯,他去玩了一下,看到「雲水泉石,勝絕第一」,因為「愛不能捨,因置草堂」。還在廬山附近蓋了一間小別墅,別墅有小橋流水、青蘿修竹、紅榴白蓮,漂亮得不得了。白居易被貶,也沒什麼公事可做,常常去小別墅住個十天半個月(「每一獨往,動彌旬日」)。那時當公務員真好,想放假就放假。最後白居易說「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惟忘歸,可以終老」,竟然想在這鳥不生蛋,不,好山好水的江州退休養老了。

在〈琵琶行〉裡,他是這樣描寫江州的: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沒提到食物好不好,但環境很差:「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就是說濕氣重又多草木,肯定蚊蟲很多。最嚴重的是偏僻的鄉下沒有好聽的音樂(「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且不時有杜鵑的叫聲跟猿的哀鳴,吵得人晚上睡不著。 (相關報導: 吃飯睡覺都要PO文、寫一堆情詩跟元稹告白,廢文王白居易為何能稱霸國文課本? 更多文章

以上兩種對江州的不同態度不是自相矛盾嗎?不是白居易的態度反反覆覆,而是涉及到不同讀者、不同對象的問題。給元稹的情書中,白居易是要寬慰老朋友,不想讓朋友擔心,自然說自己過得很好。詩歌如〈琵琶行〉不是詩人寫一寫自high一下就把它燒掉,而是預期會有其他讀者(包含後代讀者),更可能傳唱到其他當時人的耳朵裡的。廢文王白居易時時刻刻都要寫詩,就如我們時不時要在臉書上發發廢文,但別忘了臉書是一個公開平台,如果你不是用假名,那平台上可有你的父母、朋友、老師、同事或老闆,你要發廢文前不會稍微考慮有沒有損及你的形象嗎?同樣的,白居易要寫詩的時候,難道不會考慮一下讀者(如朝中的權貴)對他的觀感嗎?如果是這樣,那詩歌正是形塑公開的自我形象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