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的歷史脈絡:美國的「霸權重力場」vs.俄羅斯的帝國主義幻夢

拜登與普京。(美聯社)

俄羅斯發動侵略烏克蘭戰爭人神共憤,但是在國際輿論界(包括台灣)仍不乏支持者辯護者,這些「俄羅斯啦啦隊」與「普京總統應援團」或許被迫、勉強、稍稍譴責俄軍燒殺擄掠的戰爭罪行,但念茲在茲的還是美國「推動北約東擴、威脅俄羅斯安全、刺激普京動武自保」的「戰爭責任」,全然忽視普京的民族主義狂熱與帝國主義野心。

對此,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高階研究員卡根(Robert Kagan)日前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專文〈霸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Hegemony),有一番鞭闢入裡、面面俱到的分析。

美國是「霸權」,但「霸權」與「帝國主義」有別

卡根認為,沒錯,俄羅斯訴諸戰爭的決定正是針對「美國及其歐洲盟邦霸權」的回應;普京(Vladimir Putin)要為自身的罪行負完全責任,但美國人也必須明白:在烏克蘭戰爭的歷史與地緣政治脈絡中,美國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首先要做名詞解釋。「霸權(hegemony)」與「帝國主義(imperialism)」看似一丘之貉,其實大有差別:「帝國主義」是一個國家強迫另一個國家或地區接受其宰制;「霸權」則主要是一種「狀態」而非刻意追求。一個軍事、經濟與文化的強國光只是「存在」,就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

不妨以天文學來打比方:一個大型天體(恆星)自然而然會產生強大的重力場,影響周遭小型天體的運行。美國及其歐洲盟邦之於東歐的前蘇聯體系國家(包括烏克蘭),正是如此。

美國的「重力場」吸引尋求安全、繁榮、自由與自主的東歐國家

早在冷戰落幕之前,美國就已是地表唯一「全球超級強權」。蘇聯崩潰之後,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更是蒸蒸日上,原因並非華府忙不迭地填補莫斯科留下的權力真空,而是美國強大國力與民主信念的組合(重力場),深深吸引那些尋求安全、繁榮、自由與自主的東歐國家(小型天體)。

冷戰的落幕讓東歐國家解脫了蘇聯的帝國主義桎梏,它們不信任那個歷史上劣跡斑斑、鬼影幢幢的前宗主國,絕不願重回其勢力範圍,因此把握千載難逢的機會,積極爭取加入美國及其歐洲盟邦體系(北約與歐盟),視為自身獨立、民主與繁榮的鎖鑰。相較之下,今天的普京獨裁政權能夠對這些國家提供什麼?俄羅斯民族主義?俄羅斯帝國雄心?誰會想要啊!

也正因如此,對於普京這個亟欲重振帝國聲威、收復勢力範圍的野心家,美國成了無比巨大的障礙。

美國並未「威脅俄羅斯安全」,俄羅斯無法恢復勢力範圍

那麼美國是否、如何「刺激」或「挑釁」普京?卡根強調關鍵絕非「威脅俄羅斯安全」。近代俄羅斯/蘇聯曾三度遭到入侵,但後冷戰時期的俄羅斯享有其近代難得的安全態勢。北約雖然從東歐吸納新成員,但俄羅斯的西翼(western flank)從此不必枕戈待旦,北約也以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所說的「歐洲架構」控制住俄羅斯的忌憚——統一的德國。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台灣的「俄羅斯啦啦隊」與俄羅斯不屈的政治犯 更多文章

從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晚期,俄羅斯蘇聯的國防預算急遽縮水,軍隊員額幾乎減半,除了財政與經濟上的不得不然,也體現了當時莫斯科領導階層對西翼的「放心」。其實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無論美國抑或其歐洲盟邦,有誰會想主動攻擊一個擁有數千枚核彈、上百萬現役部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