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吃的食物裡,舉凡滷肉飯、蛋花湯,一定都少不了辛香料的提味。加上愈來愈接近炎熱的夏天,容易食慾不振,這時如果用蔥、薑、蒜、洋蔥等辛香料來開胃,鐵定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不過,這些辛香料的功用,可不只有增加香氣、開胃這麼簡單,如果能進而了解各種食物入口後對身體產生的反應,吃對食材養胃氣、護陽氣,久而久之便能增進身體健康。我們從《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書中整理出,5種常見辛香料植物的物性(即食物的個性),以及建議食用方式,透過日常飲食就能達到養生功效。
1、蔥
身材纖細,上部草綠,下部白嫩帶鬚的蔥,雖然看似脆弱,一折就斷,但它可是深藏妙用的植物,不但可用於料理,更可作為藥材。
蔥的上部稱為「蔥管」,氣味淡;下部稱為「蔥白」,感冒時能利用蔥白煮水,或加入粥中來刺激病人排汗。但書中提醒,蔥白的用量得小心,劑量不對,可能會將身體津液(生理水液)掏空,使感冒惡化。因此,雖然四季都能食蔥,但建議偶爾食用。
此外,將蔥白與炙草薑茶同煮,也能治療手腳冰冷、下痢、面部泛紅的狀況。但取用時得注意,只取蔥白,不取蔥管。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葉建議食用頻率:偶爾建議用量:隨喜使用季節:四季

2、蒜
台式料理中,不論是蒜泥白肉、蒜蓉蒸蝦或是蒜頭雞湯,絕對少不了的一味就是「蒜」!。蒜本身分有大蒜、小蒜,但目前所說的蒜,通常指「大蒜」。蒜的可食用部分為全株,上部稱為「蒜苗」,而「蒜頭」則特別指根部。蒜苗一般常用於料理,但「蒜頭」可就不一樣了,除了用於料理,若想達到去除寒性的效果,一定得吃它。
但一般我們食用蒜頭的方式,常是將它拌著其他料理一起炒,也因此使用量有限,如真想達到驅寒的效果,書中建議直接「生用」一整顆蒜頭最好。食用生蒜也可大幅提升脾胃的消化機能,可間接減輕心臟代謝飲食時所產生的負擔。
最後書中提醒,愛吃蒜的人一定要注意食用量,因為大蒜的辛散力強,容易掏空血液,吃多可能引起血虛,嚴重內臟可能還會出現氣滯水腫,引發腫塊。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株建議食用頻率:偶爾建議用量:隨喜使用季節:四季

3、洋蔥
洋蔥的美味自不在話下,它可是美味到還有餐廳以洋蔥命名。雖然一般我們只食用洋蔥的地下鱗莖部分,但其實它整株都能吃。洋蔥食用起來帶有辛辣味,但這種辛辣味與大蒜略有不同,除了辛辣,吃的人還會感到一股辛竄力道。
洋蔥還能使肺中的津液(生理水液)透發而出,這也是為何洋蔥的辛味能使人流淚的原因。此外,書中表示,食用洋蔥還有助於脂肪類的成分獲得分解。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株建議食用頻率:偶爾建議用量:隨喜使用季節:四季

4、韭菜
韭菜的外型與蔥相似,不過辛散作用不明顯。韭菜對肝臟的養護有助益,但書中提到,食用過多的韭菜,對於內臟可能會造成損害,特別是脾臟系統,因此不宜食用太多。
另外,過量的韭菜也會不利孕婦養胎,但如果是生產過後,乳汁不順的媽媽,則可搭配大量補益津液(生理水液)的食材適量食用。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全株建議食用頻率:偶爾建議用量:隨喜使用季節:四季

5、薑
一般常見的薑分有「生薑」與「乾薑」。生薑是由剛挖起的「幼薑」經過曝曬而成的,其辛辣味強,能溫暖四肢,加熱骨骼肌的力道。乾薑,則是由生薑切片後再經曝曬、乾燥而成,常被作為藥材使用。
但有種乾薑,其外表深黑,被稱為「炭薑」、「炮薑」,書中表示,此類的薑以原性不存,轉為極寒,建議不要食用。
食用方式:
取用部位:塊莖建議食用頻率:經常建議用量:隨喜使用季節:四季

有病還是要看醫生吃藥,但如果可以認識家常飲食的內容,主動關心自己每天吃下肚的食物,便能善用生活中的資源來調養身體,減少對藥物的依賴,中醫觀點「藥食同源」恰當的運用下,一般食材也可以展現藥方等級的效果! (相關報導: 小知識》「蔥、薑、蒜」發芽還可以吃嗎?趁便宜買多了,有這些保存撇步 | 更多文章 )
本文取材自時報出版《物性飲食‧非吃不可與少吃為妙的全食物養生法【上+下】(全兩冊) 搞懂食物的個性和偏性,家常飲食也能勝過珍稀大補》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