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看著管不住孩子尖叫亂竄的爸媽,他:要小孩乖,拜託父母先改掉最常說的這3個字

爸媽管教時太常說出「好不好」三個字,反而降低了規訓的效果。(示意圖/Pakutaso)

孩子老是跑來跑去,讓父母輪番上演追逐戲碼,累得人仰馬翻,卻還是勸不聽?荷蘭爸爸一句話點醒台灣父母,下次不要再對孩子說「乖乖坐下來,好不好?」,因為這不是愛的教育,而是把應該遵守的規矩,降格為可供選擇的建議!

在小孩子0-6歲還完全依賴父母的階段,荷蘭父母扮演小孩生活中的裁判,堅定地立下層面的規矩,建立孩子的生活習慣。

「清楚」、「有道理」與「少而美」的荷蘭式規矩教育

台灣父母:「坐下來乖乖吃飯,好不好?」荷蘭爸爸的真心話:「規矩是原則,不是孩子可以選擇做或不做的事。」

有一天,在咖啡廳工作,我帶了電腦去咖啡廳工作,座位後面傳來這段台灣人應該都不陌生的對話。

「吃飯前先洗手,好不好?」「不要!」

我回頭看狀況,看到一位大約4、5歲的小男生與他爸媽以及祖父母在吃飯聊天,四個大人很努力地想要「勸」小男孩遵守吃飯的規矩,立意良善,但是問題來了——他們管教的方法非常無效。

我繼續敲打鍵盤,聽到媽媽溫柔地再次問兒子:「先吃一口,好不好?」

「不要!」聽到小孩子第二次拒絕父母的要求,我心想,這場家庭倫理大戲的高潮應該快要開始了,果然,這次換爸爸客氣地問:「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小男孩又回答:「不要!」

現在孩子不只用語言拒絕爸媽,還站起來走幾步到另外一張桌子的前面,開始他們家的「馬拉松追逐戰」,大人輪番上陣追孩子,好不容易追到,硬生生地把幾口飯塞到兒子的嘴巴裡,兒子又跑掉了,你追我跑的遊戲再次開始。

整個聚餐過程中,小男孩從頭到尾都沒有遵守父母設立的基本規矩。

規矩是原則,不是選擇!

問孩子「好不好?」會讓必須遵守的規矩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

看了這個畫面,我心裡忍不住冒出一個疑惑「這樣追著小孩吃飯不是很累嗎?為什麼這對父母沒有辦法讓兒子遵守生活的基本規矩呢?」

在我看來,這對父母的管教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他們跟孩子溝通規矩的時候,把自己的規矩包裝成問句,把「吃飯前洗手」的祈使句,說成「吃飯前先洗手,好不好?」的問句。

加了這一句「好不好」,意思就是讓孩子選擇「好」或「不好」,讓孩子自己判斷要不要遵守父母的規矩。這時候必須遵守的規矩便降級成可以自選的建議,這種規矩,有跟沒有都一樣。

家庭規矩是教養的基礎,能提供孩子一套可依循的框架與準則

很多荷蘭父母認為,規矩是教育的基礎,是給孩子安全感的工具,規矩不只確保孩子的安全(比方說不能玩刀子、不可以跟陌生人走),父母也透過各種規矩,安排孩子的時間與生活空間。

安排空間的規矩像是透過「在床上不能玩玩具」這個要求,幫助孩子區分「睡覺」與「玩耍」的空間,讓孩子了解「床」這個空間專門用在睡覺休息,而「客廳」或是「遊戲間」才可以玩玩具。而時間安排的規矩像是「吃飯前要洗手」與「睡覺前要刷牙」,向孩子預示接下來的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讓小孩對一天的行程有心理準備。 (相關報導: 看著管不住孩子的菜鳥老師,他才明白:要小孩懂事,爸媽請改掉最常說的這3個字! 更多文章

荷蘭父母之所以重視規矩的建立,是因為規矩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的空間感及時間感,提供一套可依循的框架與準則。建立好家庭規矩,還能讓孩子在上托兒所或學校前做好心理準備。這些場合充滿各種為了確保秩序的規矩(譬如上課不准聊天、過馬路要排路隊等等);孩子開始社交生活後,也得學會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譬如跟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不能打架、跟同學玩遊戲不能作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