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偏高」,尤其是民眾的房價收入(所得)比差異極大,近期統計的平均比值為9.58,超過國際臨界點6.0,最高的台北市更高達16.22倍。
若不趁早買房,你只會愈來愈買不起
持平而論,除了房價持續走高,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幅卻遠遠追趕不上房價漲幅。以總價1,000萬的房子為例,每年上漲3%,就是30萬元,若購房者每月有5萬元的薪資,每年調漲10%,也不過才6萬元,遠遠跟不上房價的上漲速度。此外,在絕大多數人的傳統認知裡,我國的房價「只漲不跌」,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也確實如此。
那麼, 2023年還應該買房嗎?如果2022、2023年不買房,5年後房子會更買不起嗎?我們不妨回頭檢視影響未來5年房價走勢的幾個因素:利率、預期、庫存、供求關係、營建成本等,從中找尋答案。而嚴格說來,要回答上述問題其實並不難,關鍵還是要摸透影響未來5年房價走勢的五大核心因素:利率、預期、庫存、供求關係、和營建成本。
1. 民眾對房價的預期心理
近期的調查顯示,民眾對房價的上漲預期確實已有改變,政府的的打炒房措施固然會對民眾的炒房產生扼阻,但大家也都知道這幾年興建成本大漲,所以大多不認為預售屋房價能有太多下修的可能。
而中古屋的房價,民眾則普遍看跌,而且跌輻只會愈來愈大,有老屋待售的民眾對此最好在心理上預做準備。
2. 房貸利率
只要房貸的利率不漲到租金收益率,亦即房貸利率小於(台北2.1%;其他區域3.0%以上),民眾的購房意願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而依台灣當前的經濟情勢來看,雖然今年(111年)央行政策利率自3月17日至9月22日已調升2碼(0.5個百分點),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調整為年息1.625%、2.0%及3.875%,但衡酌當前的經濟狀況,房貸基準利率調升到2.1%以上的機率應該不會太大,也就是房貸利率對民眾購屋意願的影響不致於太大。
3. 房市存量數
(1)每年的房屋增量。我國住宅數量從民國100年的814.3萬戶到民國110年的912.3萬戶(參見表2-6-1),平均年增量9.8萬戶。對照近10年的使用住宅總宅數,也同樣顯示,我們的每年住宅增長量相當穩定,大多維持在10萭戶左右,主要都來自每年的新建成屋(參見圖2-6-1、圖2-6-2)。
再以新建餘屋量觀察,2011(100)年以來雖新建餘屋量穩定逐年攀升,從2.4餘萬戶,快速遞增到2016年的7.3萬戶之後即呈現穩定,2019年第四季雖續增至7.8萬戶,但從2020年第2季起,餘屋量又開始遞減,目前已經少於5萬戶,若再扣除一些需求較少的大坪數房屋後,符合當前市場需求的中小坪數格局的房子,並沒有太多的餘屋存量(圖2-6-3)。
圖2-6-3:近年新建餘屋(待售)住宅總數(圖/時報出版)
內政部的統計資訊也顯示,僅民國99年,住宅存量稍多。去年(2021)房市轉熱,主要是房市從衰退(熊市)走向復甦(牛市),再加上通膨下的買房抗通膨心理所致。所以,從需求上來看,需求量的增加是可觀的。
4. 供求關係
(1)2016(民國105)年後,需求逐年攀升。再從房市交易量來看,2021台灣六都全年移轉棟數26.8萬棟,全年的買賣移轉棟數接近35萬棟,雙雙寫下8年新高,與前一年(2020)相比,也成長了6%之多。基本上,房市交易量從2016年墜入谷底(24.6萬棟)後,逐年回升(參見圖2-6-4)。
在新屋「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不僅逐漸的消化了之前的庫存新屋,也拉升了房價。
(2)人口結構的影響。若再深入分析人口和家戶數的變動情形,可以觀察到台灣的人口數確是逐年遞減,比較顯著的轉折年份應該是從1998年開始,若考量到現今購房主力的平均年齡40歲(主力購房年齡層35~45歲、其次為30~35歲和45~50歲兩個年齡層),那麼少子化的影響最快也要到2028年(1998+30)才會開始出現,2033年(1998+35)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參見圖2-6-5)。
(3)家戶數的增加狀況。但再考量近年來家戶數的增加狀況(原因包括:單人戶數增加、結婚件數減少、離婚件數增加),近10年來增加了超過948萬戶(9,006,580-8,057,761,每年約9.5萬戶),每年增幅達1.13%,也超過少子化下的最大人口減幅(0.7%,另詳),亦即房屋的需求量仍將呈正數的增加。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們似乎看不到未來10年房產需求減少的可能(參見表2-6-2)。
(4)新屋的供給增量平穩。再從供給上來看,從我國建照的申請情形顯示,從2020年核發住宅類建照計16萬39宅、開工13萬4,315宅,都是近10年新高;若再從近10年使用執照來觀察,可以發現從2017年開始發照的樓地板一直呈現穩定狀況(約15,000千平方公尺),亦即新建的宅數增加和每宅的面積變小,這也反應了當前的小宅化現況(參見圖2-6-6、圖2-6-7)。
圖2-6-6:近年住宅類(H-2類)核發使用執照總樓地板面積(圖/時報出版)
圖2-6-7:近10年建物開工總宅數(圖/時報出版)
圖2-6-8:近10年全國建物建照→開工落差比較(圖/時報出版)
新屋的建照宅戶數雖有大量增加,但未立即真正開工,雖說表面看來這幾年(108年以後)建照的申情宅戶數有大量增加,但未立即真正開工的比例卻愈來愈高。若再計入使照和建照的時間差(約3年)之後,假使施工進行順利,推估至少3年後,新屋供給數量才會見到增長。再者,考量這幾年缺工、搶工所造成的工期拉長,未來幾年新屋的數量將極其有限,但考量這幾年缺工、搶工所造成的工期拉長影響,估計5年內每年新屋的數量與當前相比,增加仍將極其有限,亦即近期新屋供不應求的情形仍難改善(參見圖2-6-9)。
圖2-6-9:近10年全國建物開工→使照落差比較(圖/時報出版)
5. 營建成本
最後,再看看房價的成本結構。基本上房屋的成本結構包括了:土地、營建原物料、勞務成本,這些要素在可建土地匱乏、全球共同追求「碳中和」的共識、和營建人力短缺的狀況下,往後也很難下跌,因此,如果以成本來考量,那麼往後房價只有持平、緩漲和暴漲的可能,除非短暫、特殊情況,否則很難期待會有下跌的空間。
房市未來怎麼走?
(1)小宅化格局大致確定。2020、2021年核發住宅類建照宅數雖然增加,但建造執照數量卻較2019年減少,這也顯示房屋面積變小的小宅化格局已經形成,也印證了房價上升和家戶人口數增加的影響,近期的統計數字也顯示,單身族爆多,當前每戶平均人口數僅2.59人,已創歷史新低。
(2)建造規格提升引發新的購屋需求,新屋占比提高。再從近期新推出預售屋的建造規格來觀察,不難發現很多新建案的建造規格較過去提升了不少,除了2020年送照的建案樓板必須符合新法規減噪(降低17分貝,達到58分貝以下)的要求外;很多危老都更改建的房屋也開始採用「更高的耐震等級」去設計、施工;社區內也有了「無障礙的順平設計」;對陽光的照射也增加了「遮蔽性的舒適」考量…,這些都「增加了居家的舒適性」,提升的新規格也將帶來了新的購屋需求。
筆者估計,在新建造規格升級的催化下,新屋占比將日漸提高;而中古屋,尤其是老舊公寓價格將日趨下跌,這也將是房市、房價分化的結果。另外,有都會熱區買房需求的民眾,若不及早下手,日後買房難度將會進一步加大。
作者介紹:胡偉良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之後陸續取得營建管理、商學、法學等三個博士學位。‧畢業後,通過國家高考取得技師執照。‧由公務員轉入民間部門後,先後涉足過建材、營造及投資興建領域。
【經歷】‧新北市建照預審委員會委員‧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委員‧台大土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獲獎】‧經濟部中小企業菁英總經理獎‧台灣營建管理協會傑出論文獎
自詡「我是打不倒的勇者,胡偉良!」,始終相信機會要靠自己爭取,堅定與毅力更是成功的基礎。
具備多年的實務經驗,加上工程、商學、經濟、法律的跨領域專業背景,提出的論述往往能夠精準針砭時局;工作之餘亦勤於筆耕,希望藉此導正年輕世代的投機心態,快速跨入房地產的領域,掌握致富良機。相關作品散見各大媒體、社群網路平台。著有《胡偉良的房產世界》、《房地產勝經2.0:良心篇》、《一生的房地產計畫》、《都市更新漫談:老屋改建的生死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