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輸配電危機1》小動物喊冤!一年電損一部核電機組,配電系統「三相不平衡」才是停電禍首

台電配電系統電量損失,去年已超過50億度。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近期區域型停電接二連三,政府雖解釋近10年電力故障事件,已從每年2萬多件降至9000多件,但是沒有揭露的是配電系統線路損失量,近4年是不減反增,去年已達到50.2億度,相當於核一廠1部機組1年的發電量,若加上用戶端損失會更可觀。《新新聞》調查,台電為節省變壓器投資,大量使用燈力併變壓器,造成配電系統「三相不平衡」導致變壓器、馬達等設備耗損,才是區域性停電不斷的主要禍首,而非被當代罪羔羊的「動物侵入」。(系列2之1)

台電線路損失分為輸電系統及配電系統損失,2018年至2021年整體電力系統損失率分別為3.94%、3.86%、3.97%、3.53%,雖然略有起伏,但整體與4年前相比有明顯下降,然而配電系統的損失率在2018年是1.97%,與輸電系統占比相當,2019年起連續3年損失率都超過2%,分別達到2.01%、2.03%、2.02%,去年占比已接近6成,顯示在輸電系統損失率明顯改善下,配電系統損失率卻是有升高趨勢。

近163億元「配電系統強韌計畫」 執行4年未明顯改善

配電系統損失量近4年更是逐年升高,2018年全年的系統損失量是45.8億度,2019年升高至46.6億度,2020年再攀升至48.5億度,去年則是再創新高突破50億度達到50.2億度,若以「容量因數」90%評估,核一廠兩部機組年發電量合計約104億度,等於一年配電系統損失的電量就相當於核一廠一部機組的發電量。

20220401-SMG0035-新新聞-洪敏隆_A近4年台電配電系統損失情況
 

根據台電內部統計,這些年配電系統線路損失主因以配電變壓器及低壓線路(包含接戶線)相關設備損失最多,占比達到50.3%,其次是高壓饋線損失的36%,路燈及違規用電損失約8.6%,二次變電所(主變壓器銅損、鐵損)約5.1%。

諷刺的是,台電從2018年展開「配電系統強韌計畫」,合計5年共投入162.6億元,強調會全面檢視配供電設備,聚焦在更新配電線路設備、強化二次變電所等用電樞紐,以降低故障頻率;但是前4年花大錢的執行結果,配電系統損失量及損失率並未明顯改善,甚至更加惡化。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原因在於花大錢卻一直沒有針對問題癥結的「三相不平衡」對症下藥,因為配電配壓器及低壓線路相關設備耗損與「三相不平衡」有極大關聯,不平衡時重負荷相電流過大,超載過多,可能造成繞組和變壓器油的過熱。繞組過熱,絕緣老化加快;變壓器油過熱,引起油質劣化,迅速降低變壓器的絕緣性能,減少變壓器壽命,甚至燒毀繞組。

台電強調「三相不平衡」不是為節省變壓器成本

旅美多年的國際電學權威教授陳模星,數年前應宜蘭人文基金會邀請,與台電相關高階主管、國內電學相關學者開座談會,針對台電「三相不平衡」的問題提出批評及建議。 (相關報導: 輸配電危機2》不只松湖變電所 盤點台北還有3座大型變電所卡關逾15年 更多文章

陳模星指出,電力從發電機發出來之後的電壓有三相,這個三相電壓是平衡、對稱的,也就是電壓大小相等及三相電壓的角度各相差120度,但很多原因讓電力從發電端送到用戶端時無法平衡,造成電壓不平衡。陳模星說,其中,台電使用的配電變壓器原來是要用3個,一相1個,三相就是要用3個,但因要節省變壓器的投資費用,台電用兩個變壓器來替代3個變壓器,電學上稱為open delta或是V-V connection。雖然兩個變壓器仍可做為三相供電來使用,但由於只有兩個變壓器,要供應工廠或公司行號等三相馬達的負載,便會造成電壓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