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需求急速成長,惟因變電所因尋址及興建困難,造成地區性供電瓶頸,已成重大危機,近期引發台北市政府與台電唇槍舌戰的松湖超高壓變電所,規畫逾23年仍未興建,導致將完工的台北生技園區、捷運汐東線等重大建設恐無電可用,《新新聞》盤點台電在北市規劃的重大變電所興建計畫,除了延宕多時的松湖,還有古亭超高壓變電所及華江、玉成等兩處一次變電所,都因選址爭議及居民反對,規畫逾15年仍無法興建。(系列2之2)
經濟部〈303停電事故檢討報告〉指出,新增擴建電網遭民眾抗爭,導致南部電網集中於龍崎超高壓變電所,增加系統運轉風險,癥結在於遠距離輸電與大電網互連使得系統難以快速追蹤負荷變化,故障問題容易透過電網擴散進一步造成電力系統癱瘓。《新新聞》曾報導全台有5條電網已非常「緊繃」,其中161仟伏特汐止~民權紅線及白線這兩條電網,與松湖變電所興建延宕有關。
規畫在北市建超5座變電所,多因居民反對延宕
目前全台有618座變電所,其中有31座超高壓變電所(E/S),其餘587座是一次變電所(P/S)、一次配電變電所(D/S)和二次變電所(S/S)。電廠發出的電會以345kV的電壓送電到「超高壓變電所」降壓至161kV,再送到「一次變電所」降為69kV,接著在「二次變電所」降到22或11kV,最後在終端用戶附近的「變壓器」降到220或110V。
早期台北市內並無超高壓變電所,電力供應仰賴新北市的深美、汐止、板橋等超高壓變電所。由於都市發展、電力需求節節攀升,過去仰賴的這些超高壓變電所的主變壓器與供應台北大都會中心的輸電線,夏季尖峰期間已經多年遭遇超載問題,為確保供電可靠度和穩定度,20多年前台電即規畫在台北市興建4座34.5萬伏超高壓變電所,包括古亭(福州街與牯嶺街口)、大安(SOGO百貨復興館對面)、松湖(基河國宅)及仙渡(北投大度路)。但除了位處較偏僻的仙渡變電所2011年完工啟用,其他都經歷當地居民抗爭,遲遲無法興建。
大台北地區目前已設置的超高壓變電所分布圖。(台電提供)
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的大安超高壓變電所,因是原址改建,經過多次溝通協調,台電採取與商業旅館共構,地上層規畫16層樓的多目標大樓,相較原本外露的變電設施,里民接受度較高;除1樓除做為旅館入口大廳、咖啡廳,並設置回饋當地的里民活動中心,2至5樓為變電所附屬設施,6樓以上皆為商旅,2021年初完成土建,預計2025年345kV線路將加入系統,是全台首例與商業旅館共構的變電所,也是台北市中心的第一座超高壓變電所。
古亭變電所位於牯嶺街、福州街口,緊鄰民宅及醫院。(洪敏隆攝)
但是預定地20公尺內有婦幼和郵政醫院,反對者批評「孕婦產檢面臨電磁波風險誰來負責」,且周邊有經濟部等政府機關與多處市定古蹟,尤其附近豪宅林立,例如藝人周杰倫、林志玲分別置產的元大欽品、百達富麗都距離約50公尺,在政商名流齊聲反對下,古亭變電所已成了台電「不那麼急迫」的建設。
台電解釋,古亭變電所過往是為紓解板橋超高壓變電所供電壓力,改善中正、萬華等區相關輸電線路超載問題,現因這些地區的負載趨緩,因此暫時保留用地,未來視深美負載成長狀況,滾動檢討俟機啟動興建。
台電指若不能完成松湖變電所,北市東區供電瓶頸難解
不過,台電認為興建松湖變電所有其急迫性及必要性,強調北市港湖及松山地區因工商繁榮發展,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單靠汐止超高壓變電所已無法滿足,且汐止變電所本身供電已飽和,若不能完成松湖變電所,北市東區的供電瓶頸,無法再核供超過1000瓩以上之大型新增用電計畫,2021年1月就已去函北市府說明嚴重性,希望能加速2012年就向市府申請都審但迄今無法通過的興建案,目前最新進展是今年(2022)2月再依市府意見補正掛件。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批評,松湖變電所預定地距離民宅僅92公尺,當地居民絕對不會同意,且自救會曾提供11個地點作為遷移地,但台電卻一直擺爛,才導致變電所延宕。台電對此回應,11處替代地點都有評估過但都不適合,例如建議設置在內湖科技園區內,但區內已無足夠土地,或是內湖極限運動公園,因為下方已有既設污水處理設施,不宜建變電所。
在台北市不只是超高壓變電所興建計畫延宕,因應萬華、南港發展的用電量持續增加,原有的萬華等二次變電所供電量不足,台電分別規畫興建的華江一次變電所及玉成一次變電所,早在2007、2008年間就已提出計畫,但同樣遭遇地方強烈反對卡關,台電在2019年提出因應北部用電需求的北區二期輸變電專案計畫,將華江及玉成再次納入其中,比照松湖變電所採多目標社宅立體共構,例如玉成規畫作為銀髮住宅,希望爭取市府及地方居民支持,目標是玉成在2027年、華江在2028年完成興建啟用。
只是,對於台電規畫構想,地方仍不買單。萬華區糖廍里里長葉玲瑜批評台電選址草率,華江變電所位於艋舺大道的規畫地點,正好比鄰台鐵與高鐵行經路線,列車行駛的強烈震動會影響變電所的安全性,且位置緊鄰糖倉古蹟及位於土壤液化區等疑慮,加上離民宅、學校很近,故堅決反對到底。
居民要求管線埋深、選址公開、配線避免進入社區
不止台北市卡關,303大停電事故原因之一是做為南部電網重要電力樞紐的龍崎E/S變電所,連接南北之345千伏超高壓線路及興達電廠電源線皆匯集進入該變電所,導致一旦發生狀況無法因應讓影響程度降至最低,也影響恢復供電的時程,台電其實在2000年的六輸計畫就有規畫將第三路超高壓主幹線,延伸至位於屏東新建瀰力E/S變電所,以分散風險,但多年來因地方阻力而停工迄今。303事故發生後,台電提出六大面向的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其中包括樞紐變電所分群,例如龍崎超高壓變電所分群為龍崎(北)及龍崎(南)。
前環保署「非游離輻射預警機制風險評估小組」主席林基興表示,民眾因為擔心電磁波,房屋仲介業也將變電所視為「鄰避設施」,導致台電只要有變電所新建計畫,均會遭到地方抗爭。
林基興說,但科技界研究電磁波的健康效應多年,例如199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報告「並沒有證據顯示極低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有害」,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第322號文件聲明「權衡整體的證據,不足以將兒童白血病和極低頻電磁場相關聯」,在生物物理上,高壓電線的磁場約為20毫高斯,遠比地磁小約30倍,也比太陽風導致的地磁變化小6倍。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主任粘麗玉表示,若台電管線埋在地下不夠深,地面還是能測到電磁波,對於居民來說,當然會影響健康,過去與台電交涉希望埋管線較深,台電卻以挖深成本增加、不易維修等理由塘塞,民眾又如何能信任台電?
粘麗玉又說,此外,台電選址經常不公開,居民才會反彈那麼大,以萬隆變電所為例,在南側的舊址是因為建商欲開發建案希望遷離,台電配合遷移至北側興建綜合性大樓,但過程不透明公開,當然引發居民跳腳反對新建大樓啟用,台電種的因導致惡果。民眾不信任台電及相關配線不適宜,是台電應檢討改進之處,「且配線上如何能夠盡量避免進入社區,將影響程度降至最低作為優先考量,而不是節省成本為優先。」
新建的萬隆變電所被指控興建過程並沒有和居民密切溝通。(洪敏隆攝)
林基興認為更換地點興建變電所,問題同樣未解,居民一樣會抗爭,且添一罪狀「欺負我們弱勢而改來我們這邊嗎?」他曾向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建議,針對電力電磁波的健康效應問題,應成立「國家電磁波溝通中心」,否則變電所卡關問題會一再重演。
反對興建變電所成國安風險議題,民眾疑慮待溝通
台灣電力供應能否穩定,輸配電絕對是不能疏漏的一環,變電所在電力系統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303停電到松湖變電所卡關導致的重大建設面臨限電等問題,也凸顯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沒有正視變電所興建所遇到的難關,並針對民眾疑慮去改善或解決,輕則導致地區性供電瓶頸,重則因為一處故障就可能造成整個電網及電力系統癱瘓,反對興建變電所這個老問題已升高為國安風險的議題,政府再不提出解方,未來供電恐面臨更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