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息這樣夠嗎?台灣人熱愛存股,但數據揭真相:過半散戶一年收益不到5萬

配息產品在台灣非常熱門,但追求高配息背後也代表一定程度風險。(圖/取自Pexels)

如果要選台灣人最愛的投資關鍵字,「配息」、「高息」一定位居熱門排行榜中!綜觀所有投資產品,台灣人「愛息」的態度皆有志一同,不管是對股票或基金,都是如此。若以基金產品做觀察,根據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統計至2022年11月底,台灣人買最多的基金前10名中,有8檔就是以配息、高息為號召,第1名的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台灣人持有金額甚至突破5,500億元,相當驚人。(延伸閱讀:存股重點不是配息,是本金!工程師專注本業、持續投入,45歲年領百萬股利退休)

無獨有偶,台灣目前3檔規模破千億元的ETF中,包括元大高股息(0056)與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同樣也都是以息收為訴求的高息型ETF。

台灣投資人愛息,但到底1年可以領到多少配息收入?大家又最愛選擇什麼產品來收息?在選擇配息產品時,又最怕遇到什麼問題?

為了更深入了解台灣投資人投資配息產品的現況,以及更深入分析投資人左右配息決策的考慮,《Smart智富》月刊在2022年年底展開「收益大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我們發現以下現象:

1.超過半數受訪者,每年收息不到5萬元

台灣人雖然熱愛配息產品,但進行調查的結果卻發現,有過半數的受訪者,每年透過投資領取的配息不到5萬元;將近7成受訪者,每年息收不超過10萬元。(延伸閱讀:存股很穩,但不是賺最多!貝佐斯、馬斯克只做不說的股市祕密,巴菲特直接告訴你)

為什麼高息型產品檔檔熱賣,但台灣人的配息收益卻似乎顯得不成正比?專家指出,這牽涉到受訪者的「年齡」和「投資金額」2項條件。此次受訪者有6成年齡集中在30歲~49歲之間。

基金教母蕭碧燕解讀,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配息收入普遍不高,但是考量受訪族群多數還未屆退休年齡,甚至還離退休仍有一段時間,主要收入來源仍是薪資,投資時可能更注重資本利得、擴大資產,配置在收息產品上的金額比重較低,自然就會有收益平均偏低的現象。

安聯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謝佳伶則建議,投資人在接近退休時,才更需要注重如息收、被動收益的部分,此時息收部分占整體資金需求超過5成以上,就會比較適合。

2.不再一味追求高息,合理的配息率更重要

投資配息產品就是希望可以擁有穩定的現金流,但究竟配息率要多少,才是投資人滿足的水準呢?調查結果顯示,34%的受訪者滿足於6%~7%的年化配息率,為受訪者中比率最高;年化配息率在4%~5%則是次多人的選擇,有33%。也就是說,有67%的受訪者認為年化配息率能夠達到4%~7%,就足以滿足收益需求。

早幾年,台灣投資人在挑選配息產品時,最重視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重視的就是「配息率」,往往配息率愈高的產品愈受到台灣投資人的青睞。謝佳伶認為,經過這幾年的市場洗禮,投資人對於商品的理解度愈高,不再只是一味追求大幅超越市場水準的高配息率,會進一步開始考量高配息率背後隱藏的風險,與市場水準相比,「合理的配息率才是更重要的。」 (相關報導: 為何不少工程師45歲就能提早退休?他道出關鍵原因:想安心養老就別買台積電股票 更多文章

蕭碧燕則從心理層面觀察,2022年市場的空頭氛圍,對於受訪者的投資心理會有很大的影響,當市場恐懼時,個人往往更恐懼,對於配息率,甚至是報酬率的要求都會更加保守,但她強調,投資人應該要強化的是自己的心理素養,選對投資產品、了解投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