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20攻台論下的國慶日—歷史記憶與國家意識的演化

剛剛上台的賴清德在立法院的講臺上,以既荒謬又現實上不得不然的選擇,講出台獨與中華民國共存的主張,然後2020的攻台論立刻就殺出來挑戰這方案的可行性。(資料照,顏麟宇攝)

一篇天外飛來的訊息說,共軍將於2020大舉攻台,然後是一陣媒體熱議,國會也掀起了我國國軍能守多久爭執?部長說不只兩週,然後又被評為說大話。接著許多的討論紛紛出籠,有的說共軍攻台能力不足!有的說我們的飛彈可以摧毀三峽大壩,令人最訝異的是有家媒體說:「多撐一天要多死多少人?」。

而筆者卻在想,這樣的消息為何露出?這不是一個極機密的計劃嗎?如果是真的,那麼房地產是否要崩盤了?移民潮是否要開始了?尤其是信誓旦旦說有這麼一回事又認為國軍守不住的那群人,是不是應該要發抖著逃難不是?怎麼會這樣?

這些現象很能夠反射出台灣社會對於國際地緣關係的無知,以及對於戰爭與被北京統治確實存在著擔憂,卻又不願面對的實況。但是,這樣的武力恫嚇真的是北京的最佳策略嗎?而在台灣唱和著武力統一的聲音又真的是為了台灣嗎?還是另有其他的利益?

教科書說一個國家組成的要素是:土地、人民、政府與主權。而這些我們都有,但是我們仍然不是一個完整正常的國家,我們有著模糊分裂的國家意識,為什麼?筆者認為,應該還有第五要素—共同的歷史經驗,尤其是共同患難的歷史經驗。

2017-10-10-「愛國旗愛國家」國慶大會於國父紀念館舉行02。(蘇仲泓攝)
教科書說一個國家組成的要素是:土地、人民、政府與主權。作者認為,認為,應該還有第五要素—共同的歷史經驗,尤其是共同患難的歷史經驗。(資料照,蘇仲泓攝)

以往的複雜的歷史經驗造就了台灣社會這種混沌不明的國家意識,然而,島上的群體無論本省外省或原住民,唯一共同的國家患難經驗只有與北京在1949年後的鬥爭經驗,曾經我們的國家意識是堅強而一致的,雖然反對的政治勢力稱他為外來政權,殖民與專制統治,但是我們的確有著共同一致的威脅與共同戰鬥的經驗,那樣的經驗型塑了,民主化三十年後依然無法被取代的中華民國與國旗的象徵。

筆者最近才想通,為什麼真正的硬台獨始終搞不起來,在立法院前的建國攤子那麼多年,引起的共鳴跟支持,反而是逐年減少的,原來就是因為那個獨立建國的呼喚始終只是個洩憤的出口跟崇高道德的呼籲而已,過往的政治迫害與白色恐怖,雖然改變了我們對歷史的認知,但那真的距離一般人的經驗太遠了。

總統民選之後,歷史的詭弔與矛盾毫不客氣的在台灣社會展開,曾經以獨立號召而當選的總統成了貪汙的階下囚,獨立之聲因他而蒙羞。另一位以統一為號召而當選的總統,卻也在執政末期把天然獨推上了雲端,統一之聲更是為之黯然。

蔡英文上了舞臺,從地上拾起了中華民國的名牌,掛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唱著維持現狀的國歌,試圖重整已然模糊的現狀,接著剛剛上台的賴清德在立法院的講臺上,以既荒謬又現實上不得不然的選擇,講出台獨與中華民國共存的主張,然後2020的攻台論立刻就殺出來挑戰這方案的可行性。 (相關報導: 風評:蔡英文終於想「政黨坐下來談」!可喜可賀? 更多文章

世大運時,我們共同的以台灣跟國旗為國家象徵而激起一波二十年來罕見的愛國熱潮,從走中華民國法統路線的統派跟獨立建國路線的獨派都很不以為然的現象看來,這熱潮跟從前的愛國運動也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而這就是我們那第五要素正在成形的證據,推動這新的國家共同患難經驗成形的正好是北京的外部打壓與內部的促統勢力,這讓現在台灣社會的男女老少,各族群各階層同步的感受到了共同的威脅與傷害,這樣的經驗正在累積成記憶,使得台灣在文化與政治上慢慢的朝向遠離中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