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歷經連4年8凍後首度調漲,7月起拍板平均漲幅達8.4%,用電大戶更調漲15%,然而,台電負債逼近2兆元,不該全推給國際能源價格飆漲,應從根本問題解決才能止血。《新新聞》檢視台電近年預算發現,除了政府政策干預電價,台電還當散財童子、冤大頭,加上營運管理不彰,一年亂花或被坑走的錢高達數百億元。(系列 2之 1)
台電今年(2022)前4個月就虧損672億元,即使7月實施新電價後,預估全年虧損恐仍超過千億元,相當於台電資本額近3分之1。事實上,即使去年(2021)國際燃料價格大都維持在低點,讓台電有淨利224億元,但仍不足以彌補長期累積虧損,去年底扣除淨利的累積虧損仍多達418億元,負債總額已達1兆8109億餘元,問題癥結在於台電長期受到非企業化經營方式的各種政府政策干預所致。
財務黑洞一:政府政策干預,電價易降難漲
2008年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最後一年實施油電凍漲,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在同年5月28日及10月1日分兩階段累計調升電價23.2%,並在2012年及2013年分別調漲7.7%及8.1%。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但是2014年美國頁岩油增產,讓油價與天然氣價格崩跌,讓台電發電成本節省不少而轉虧為盈,卻將90億元省下的燃料成本「發紅包」給民眾,回饋每戶800元。接著2015年實施新的電價公式與調整機制後就「易降難漲」,2015及2016連兩年國際原油仍持續低點,合計調降3次,分別調降7.3%、2.3%及9.5%,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僅在2018年調漲一次3%,因為每年各項大選的政治考量,開始連4年8次凍漲。
這是為什麼今年5月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3.39%,飆近10年新高,但台灣電價卻比10年前仍然便宜的原因,即使7月電價調漲後的平均電價每度2.6253元,仍比2013年10月的3.1139元還要低。
財務黑洞二:當散財童子收買人心,每年撒錢逾30億元
不只是電價成本受到「政治性干預」,翻開檢視台電的預算發現,儘管台電每年持續虧損負債,但自2011年起每年編列30億元以上的「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最高一年甚至編到40.5億元,今年度虧損嚴重,仍然編列高達33.47億元,比前一年度多出700萬元。名義上雖是促進電力發展營運,但依照台電的「促進電力發展營運協助金執行要點」,受理專案申請可辦理公共建設、生活扶助、公益及社福活動,講白了就是用在「敦親睦鄰」,只要冠上「配合宣導電力發展營運」、「提升台電企業形象」、「促進節能減碳」等理由都能申請到補助。
台電財務不佳卻當「散財童子」,這筆每年超過30億元的經費大餅,捐助對象是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占比約是8比2,例如去年高雄市政府要改建壽山動物園,就跟台電從促協金要了8000萬元補助。
地方團體申請的經費則從數萬元到100萬元不等,仔細檢視內容發現,補助案件的樣態五花八門,以今年第一季已核准撥補的298項民間團體申請案中,包括圍棋、壘球、籃球競賽甚至卡拉OK比賽,只要冠上「節能」就會補助,參觀電廠「支持台電」也會拿到經費,民間團體舉辦社員大會只要有「宣導電力」也能拿到補助。
今年第一季台電促進電力開發協助金撥補對象,活動只要冠上「節能」就符合資格。(取自台電網頁)
有國會助理透露,台電的促協金成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立委很重要的「綁樁工具」,樁腳要辦活動需要補助,立委辦公室只要「交辦」台電,不管計畫內容好壞一定會核撥下來,也等於立委類另綁樁的小金庫。因此每年審查預算,立委雖然都會質疑台電虧損的營運問題,但是促協金的不合理運用幾乎從未有立委質疑,累積12年下來花費超過400億元,「這樣敗家,台電能夠不虧錢嗎?」
不只是促協金編列及運用浮濫,台電今年度編列的行銷推廣費用多達76億元,比去年度增加4億元,但是部分經費的正當性及用途也受到質疑;例如政府訂定2025非核家園,去年公投也已經確認核四不會重啟,其他核電廠的機組陸續除役,目前只剩核二1部、核三2部機組,但是111年度(2022)用於地方溝通的「核能發電行銷推廣費用」編列2209萬元,較前一年度的1417萬元增加幅度達179.12%,也讓人質疑與配合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綁樁。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批評,台電用錢收買人心是積弊已久的陋規,虧錢狀態下還亂花,甚至是幫地方政治人物綁樁,經費應該花在刀口上合理運用,「每年30多億元為何不協助沒錢買新家電的弱勢家庭,補助將老舊耗損電力高的電器汰換節能家電」,這才叫做「敦親睦鄰」。
財務黑洞三:25年不平等!向民營電廠購電遠高於自發電成本,每年多花上百億
除了亂撒錢做地方關係,台電財務被「掏空」的另一元凶是台電與民營電廠所簽訂的不平等購售電合約。
因應經濟起飛的台灣電力供應吃緊窘境,1990年代政府開放民營電廠設立,由於視為國家重大建設,政府不只給予融資保障等政策,且完全不須承擔市場風險,就可坐收不錯且穩定的獲利,還能確保回收投資成本。
不過,台電與民營電廠簽訂的25年購電合約被稱為是「不平等條款」,不只依合約民營電廠具有優先被購買與調度之權,且台電向民營電廠購電是遠高於自己的發電成本。購電費率分容量費率與能量費率兩部分,容量費率含資本費與固定運維費;能量費率則按變動運轉維修、燃料成本與地方捐助金三項總和計算,匯率波動、能源價格上漲風險都是由台電承受,民營電廠免風險,又長期享有優於市場利率的高額投資報酬率,是台電長期累積造成鉅額虧損的主因。
(相關報導:
電價真相2》電價4年凍漲是「咖啡館補貼石化業」 明年民生電價跟漲恐難避免
|
更多文章
)
花蓮和平電廠裝置容量達130萬瓩,是國內排名第二的民間燃煤電廠。(和平電廠提供)
台電與國內兩家燃煤、7家燃氣民營電廠(IPP)簽訂長達25年合約,將在2024年陸續到期,台電發言人吳進忠強調,民營電廠建置成本已在25年攤提完畢,重新議定續約價格時,僅會包含電廠為延長運轉年限須投資的設備更新成本,未來向這些電廠購電費率都會調降。
然而,近年電力需求量持續飆漲,若不向民營電廠購電,以2020年為例,備用容量率將從16.4%降至-3.2%,供電問題勢必出問題,這也是台電一直受制於民營電廠原因,從2016年至2021年的平均購電量不斷攀升,平均購電單位價格也逐年上升,購入的民營電廠供電成本始終高於台電自發電的供電成本。
檢視近3年台電預算案的「購入電力」編列,預計購入電力從2020年的538.2億度、2021年的604.2億度到今年度的667億度,每年增幅都超過10%;購入電力的預算也從2020年的1661億元、2021年的1890.6億元到今年度的2063.6億元,增幅也在10%左右。
以燃氣購電成本為例,今年至5月底的台電自己發電的成本是每度2.72元,但購電成本卻是3.17元,向民營購電的成本每度要增加0.45元,以今年預計燃氣購電的223.3億度計算,光是燃料的購電成本,台電向民營電廠買電就要多支出100.5億元。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京明指出,在國外除了再生能源發電外,任何民營電廠都必然要承擔相當的興建、營運與市場需求降低時低價售電的風險。王京明說,但在台灣民營電廠不必承擔風險,卻長期享有遠優於市場利率的高額投資報酬率,藉由長期購售電合約轉嫁至台電與消費者身上,實欠公平,電力改革應從更改購電合約開始。
財務黑洞四:內部績效管理不彰,土地閒置存貨過多浪費利息人力
內部績效管理問題也是台電長期虧損的主因,土地、物料存貨閒置分別超過20年、10年的情況比比皆是,購地每年所需支出的龐大利息成本,以及大量物料存貨所需儲存空間及耗費人力管理,且須承擔損耗等風險,都是台電累積虧損的主因之一。
翻開台電財務及相關預算資料顯示,台電今年度的利息成本多達200億元,主要來自購地的利息成本,但是到2021年7月底止,台電為興建發電廠、變電所、業務大樓、配電中心及輸電線路鐵塔等設施,用地已徵收或取得,卻因故未使用或未依原定用途使用之土地共有223件、340筆、面積129萬7598方公尺,取得成本合計114 .3億元,其中有超過10筆的土地甚至已逾原定最後使用期限20年以上,也就是說,花費114.3億元購買的土地不僅未產生效益,每年還得支出龐大的利息成本。
台電閒置土地甚多,打算採活化方式開發。(台電提供)
台電的物料存貨也是一大問題,台電預計到2022年底的物料存貨為254 .4億元 ,物料品項主要是輸、配電及發電系統建置、維護用料、跨單位共用機組運轉之安全備品等,但是資料顯示台電近10年來物料存貨增加134億9500萬元,增幅113.97%;且2020年時有項統計,台電有18.53億元的物料購入時間已超過10年以上,未達10年但超過5年以上部分也達80.33億餘元,其中無法使用或無利用價值之呆廢料達1.2億元。這些大量物料存貨不僅需儲存空間,亦耗費人力管理及損耗、浪費的風險。
財務黑洞五:線路損失率居高不下,年耗損高達271億元
台電的線路損失率居高不下也造成財務一大耗損,台電編列預算估計今年度線損率約4.24%,線路損失約105.1億度,以每度2.57元計算,一年耗損高達271億元。
事實上,由於核電後續要處理的費用,台電的財務虧損狀況恐怕比帳面上的數據更加嚴重,依照經濟部最新核定的核能後端處理費用,已從原本的3353億元大幅增加至4728億元,換算台電每年應提撥216.7億元,但是台電2018及2019年都未足額提撥,合計共欠152億元,必須在2025年以前足額完成提撥,未來處理核廢的龐大經費恐怕會壓垮台電財務狀況。
若加上核四將近3000億元的資產損列,台電財務將「雪上加霜」。(台電提供)
電力改革不該只是調漲電價,更不應把漠視長期累積虧損問題僅透過漲電價要讓人民與產業買單,政府若再不正視問題,永遠無法改善台電經營績效,台電必須擺脫造成該公司長久以來非企業化經營方式的各種政府政策干預因素,提升公司的經營績效及強化公司內部控管機制,徹底杜絕各種搬運掏空台電的戲碼,一旦台電破產,付出的沉重代價及惡果卻是由全民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