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中立」真能讓普京甘心撤軍嗎?關於俄烏和談與烏克蘭中立的四個Q&A

2022年3月28日,在基輔郊區防止俄軍入侵的烏克蘭士兵。(美聯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滿五個星期,許多觀察家都認為「現在還看不到戰爭的盡頭」,不過持續推進的停火談判已摸索出和平的可能條件。普京下令執行「特別軍事行動」時曾主張烏克蘭應該「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不過雙方在打了一個多月之後,似乎都同意「烏克蘭中立」是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俄軍甚至願意大幅減緩對基輔方向的攻勢,「藉以增加互信、創造談判的必要條件」。

美國解釋性媒體VOX指出,俄羅斯原本對於烏克蘭的目標其實更為「遠大」。但在烏克蘭軍民英勇抵抗超過一個月之後,克里姆林宮不得不改弦更張,「讓烏克蘭成為俄國與西方的中立橋樑」再次被擺上了普京的解決方案清單。VOX認為,雖然烏克蘭的談判代表也願意討論頓巴斯與克里米亞的地位,不過和平協議的關鍵還是在於「烏克蘭中立」,烏方則藉此交換俄羅斯提供的「安全保證」,克里姆林宮的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也說,為了達成「烏克蘭中立」或許可以達成「某種妥協」。

曾經「中立」的烏克蘭

在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院任教的帕斯卡‧路塔(Pascal Lottaz)認為,「中立」可能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美國與北約在內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唯一選項,不過「中立」的細節顯然才是重點。其實烏克蘭當年被趕下台的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曾在2010年簽署《對內和對外政策原則法》,確立了烏克蘭的不結盟立場。但隨著亞努科維奇遭到罷黜,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又遭俄羅斯併吞與入侵,烏克蘭國會便在2014年以壓倒性多數放棄了不結盟條款,甚至將「加入北約」寫入憲法,表明「脫俄入歐」的決心。

2022年3月24日,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行反戰示威,參與者拉開一面超大烏克蘭國旗表示聲援。(美聯社)
2022年3月24日,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行反戰示威,參與者拉開一面超大烏克蘭國旗表示聲援。(美聯社)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俄國極力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普京甚至將其視為動武紅線,然後就是今年2月24日的突然入侵。VOX認為,普京在開戰前的怒氣,遠遠不僅只是針對烏克蘭可能加入北約,因此克里姆林宮對於「烏克蘭中立」的想像,恐怕也不會是恢復亞努科維奇時代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原則法》那麼簡單。哈佛大學冷戰研究計畫主任馬克‧克萊默(Mark Kramer)就認為,俄羅斯所謂「中立」並非僅止於字面的含義,「而是一種完全的屈從,也是烏克蘭人不可能接受的東西」。

普京真心接受烏克蘭中立嗎?

VOX指出,當年烏克蘭在脫離蘇聯後也曾承諾要保持中立。烏克蘭確實逐漸偏向歐洲,最後甚至乾脆取消了中立路線,但烏克蘭每次發生偏離,通常都是要回應俄羅斯的威脅或是入侵。對俄國來說,北約擴及邊境當然值得憂心,但普京下令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甚至拒絕承認烏克蘭的獨立國家地位,這些極端主張對烏克蘭來說,同樣構成嚴重的安全威脅,而且光是中立顯然不能解決上述疑慮。 (相關報導: AEI研討會:經濟制裁俄羅斯模式不適用中國,美國必須改變與中國經濟關係 更多文章

2022年3月19日,僅有一歲大的小Penny圍著烏克蘭國旗顏色的圍巾,在羅馬尼亞跟父母一起參加反戰遊行。(美聯社)
2022年3月19日,僅有一歲大的小Penny圍著烏克蘭國旗顏色的圍巾,在羅馬尼亞跟父母一起參加反戰遊行。(美聯社)

除此之外,由於攻擊烏克蘭的俄羅斯等於是踐踏了自己簽署的國際協議與相關義務,這使得普京對「烏克蘭中立」提供的安全保證嚴重貶值, 在哈佛大學研究冷戰的克萊默指出,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簽署的許多國際協議中,至少有十幾條牽涉到俄羅斯對於1991年12月俄烏國界的承認與尊重,但是俄羅斯並未展現出想要遵守這些義務的樣子。由於沒人願意相信普京簽字的意義,這也使得俄烏之間的和平協議勢必要引入其他強權,這些安全保證國也必須決定他們願意介入到什麼程度。弔詭的是,若原本俄羅斯極力抗拒的北約也加入保證,那麼烏克蘭的「中立」看來也就「不那麼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