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潤?兩個中國青年的自白

潤出去的中國青年。(插畫:李承祐)

「離散的命運悄然寫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這圖景和三年前的香港逐漸重合起來。」

近年,中國年輕一代的中產階級之間,興起了一種稱為「潤學」(runxue, runology)的海外移民焦慮。「潤」指的是逃跑、跑路──為了規避中共官方的敏感詞審查,網民使用與英文「run」同音的潤字,逐漸建立起一套有理論、方法論,甚至有實際案例分享和教戰守則的移民知識體系

去(2022)年春天的上海封城,成了許多年輕人採取行動「潤」起來的最後一根稻草。根據《經濟學人》統計,去年3月至4月,「移民」的搜尋次數在通訊軟體微信上暴增了四倍之多,微博上提及「潤」的貼文,高達七萬多條。

這些潤出去的青年,來自中國的大城市或小縣城,有些是80後,成長於中國網路環境相對自由開放的年代,見證中國的言論和政治環境逐漸收緊;有些則是90後,在「網路長城」的保護之下成年,卻因為某些契機重塑了自己的價值觀。

走走採訪了兩位離鄉背井的中國年輕人,讓他們訴說自己「潤」的故事:他們為何而「潤」?潤出去前後,他們又經歷了哪些掙扎和喜怒哀樂?

(編按:本文採第一人稱自述,為保留當事人原話,盡量不修改受訪者特殊用語,而以注釋說明其涵義。)

潤出去的中國青年。(插畫:李承祐)
潤出去的中國青年。(插畫:李承祐)

「我是這麼幸運地逃脫了這樣的命運,但是我沒有辦法為那些本來跟我有相同命運的人做任何事情。」

──曉桐,90後,學生。座標:加拿大。

我現在人在加拿大上學,去年8月底來的,來半年左右,之前一直待在中國大陸。我現在生活比較單調,每天主要就是學習,沒有太多娛樂活動。來了之後,上學、生活等等的一切,都比我當初想像得要順利太多,沒有感覺到特別強的culture shock。

我還記得,我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說女生要學會在生活中變成一個潑婦,才能夠去處理很多事情、爭取自己的權益等等。當時我就想,我要不要點進去學習一下?剛準備要點進去,我突然想到我不需要再學習這些技能了。

以前不管是什麼很小的事情,比如上網買東西、退個貨,還是辦護照、辦簽證等等,你總是要預備著跟人吵架。在這裡生活我不需要再提高嗓門,不需要扯皮,基本上你想要實現的事情,都很順其自然就達到了。

我其實並不是這一輪所謂的潤學冒出來之後,才有到國外定居移民的想法。

我出生在湖北,在北京上大學,在上海工作。我在上海工作的時候,我就很明確的知道我不會一輩子在這兒,我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地方的。當時我工作的環境特別多所謂的辦公室政治,勾心鬥角、拉幫結派,真的很難專心在工作上。我會因為工作不順心,到公司的洗手間坐在馬桶上哭,已經壓抑到了這種情況。

當時我就很想辭職,但是我心裡面很糾結,一直拖延。後來我媽就說,不管你之後要幹什麼,先辭職了再說,盡快遠離這種有毒的環境。所以我能夠下定決心出來,大概有80%的功勞是我媽媽一直鼓勵催促我,讓我趕緊出國上學。 (相關報導: 三年「穿越」:在防疫末代返鄉中國 更多文章

我爸媽不是那種很傳統的中國人,他們都不是體制內的,對政府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從小的想法就不是特別主流。不過以前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政府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學之後,民主意識飛速啟蒙,才開始很明確地知道,我在這個地方可能沒辦法過上我想要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