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穿越」:在防疫末代返鄉中國

2023年1月28日春節假期期間,旅客聚集在北京火車站。(AP)

三年未回國,不知自己生根去何處,但至少保留不做倀鬼的良知。

「我有個朋友,也是到浦東,隔離了一天核酸陰性就可以出來了。」坐在後座的台商叔叔跟我隔著一米距離,用不大不小的聲音講他朋友順利出隔離的流程;身子則側向過道的防疫人員,好像也不只是說給我聽。「我們雖然也在浦東,但不知道行不行」,頓了頓,再用意味深長的眼神掃了我一眼,「這就是人治(的國家)。」

離家三年後,終於在新年之際踩著中央說「放開」的尾音回了國。2022年12月底,中國國家衛健委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將「不再對感染者實行隔離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當日朋友圈幾乎像過年一樣熱鬧,「三年終於結束了。」

中國防疫末代:在黑洞裡各說各話

但對於在宣布消息後、政策正式實施日前回國的人來說,我們與基層防疫人員卻都在某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時空黑洞裡打轉:理論上在1月8日前回國的人員,仍然要按照原規定集中酒店隔離5天、居家隔離3天。但幾乎是在中央宣布放開後隔天,網上就有層出不窮的「經驗貼」,成都、上海、北京與重慶都出現了完全不需要隔離的狀況。

於是,一直以來因為「破碎的威權主義」與中央地方制度,於日常裡遭遇「層層下達」、忍受「層層加碼」的我們與基層防疫人員,這次也毫不意外地在政策方向變動之交,又與「層層不知」面面相覷了。

在酒店大堂,我們與領導隔著一扇厚重的玻璃大門,像盯獵物一樣看緊對方,同團的幾個人用上海口音與台灣口音平穩而禮貌地用微信電話同領導溝通。

「為什麼一樣是浦東區,其他酒店可以只用隔離一天?」

「國家已經要放開了,為什麼上海市內部還不統一?你們大人可以為小老百姓想一下嗎?大家不用這樣浪費時間。」──嚄,我在內心小小的、不恰當的開心了一下。在海外社運現場聽到「大逆不道」的話仍「波瀾不驚」,但在這樣的國家聽見一點點聲討、質疑與耍賴(會有人說,是弱者的武器),都覺得好澎湃。

機場一條不過百米的過道裡,隨處可見過去三年的烙印。(作者提供).png
機場一條不過百米的過道裡,隨處可見過去三年的烙印。(作者提供)

可惜不過三個來回,領導就抓住讓人閉聲的倚仗:「我們是遵循防控辦的法律,你就告訴我你們是不是中國人,是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一想回「但是」,領導就用手勢打斷,更大聲道「你就回答我,是不是?」「你說!」於是這場黑洞裡的權益爭取,最終以法律與公民為名告終──我又在心裡不恰當地笑了一聲,不論多久沒回來,這裡還是熟悉的配方。

隔日,或許因為還有其他黑洞裡的聲音,換了一群防疫人員挨個敲門讓我們抄寫保證書,「現本人XXX因XX原因必須離開隔離酒店,防疫工作人員已多次宣導勸阻,但我明確拒絕,不惜任何代價堅決離開⋯⋯一切後果自己承擔。」簽完名就可以離開。

負責簽名的姊姊還教我如何寫必須要離開的原因,給了我三個選項。「你挑一個寫哈。」

「之後不用隔離了,那妳還有工作嗎?」我小心翼翼地問出盤旋在心裡多日的疑問。

「我回去醫院上班呀!我是被拉來這裡(支援)的。」 (相關報導: 疫中歸京記:從封控到放開,一個北京人的日常觀察 更多文章

「好巧,我也是被拉來的。我們所有人都在被拉來拉去,是不是這樣上面看起來就會是井然有序的大國樣?」我默默在心裡嘀咕,沒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