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系一向有冷熱之分,從永遠擠破頭的醫學系、電機系,先暴漲又暴跌的餐飲旅遊系,到近年因人工智慧、區塊鏈而水漲船高的資訊系,科系始終緊貼著產業發展的腳步,但所謂的熱門有多熱門?而在少子化浪潮來襲、平均一年倒2所學校的情況下,風光背後是否存在隱憂?在上萬學子申請大學的此刻,《新新聞》透過4張關鍵圖表,一探近3年來科系如何熱漲冷縮。
在台灣,大學讀什麼科系攸關一個人未來的出路、發展,而對國家而言,科系的興衰也牽動產業人力供給,因此什麼科系熱?到底有多熱?該不該跟著一頭熱?往往是歷久不衰的熱門話題。
科系或冷或熱,除了可以從歷年的報考人數看出端倪外,大學端的應變也值得注意,尤其面對琳瑯滿目的上千個大學科系,一個系名字叫什麼,往往容易影響學生的第一印象,若分析近3年大學、技專校院(俗稱科大)增設、裁撤、改名的科系,名字裡到底有哪些元素,更可發現在少子化趨勢,不少學校為求招生而出現的有趣現象。
低成本好就業》增加最多減少也最多的管理科系
在一般大學部分,從2020年至今新增的科系、學程、科系分組名稱中,工程、智慧這兩個字眼分別在名稱裡出現9次,並列關鍵字榜首,資訊、管理則分別為二、三名,分別出現7次、6次。改名第一則由管理、智慧並列,科學第二,緊接在後則是國際、工程、資訊並列第三。
在科大部分,科系增減更為劇烈,近3年新增科系最炙手可熱關鍵字便是工程,總共出現19次,第二名的設計則出現18次,另外有15個科系或分組名稱包含智慧,而改名的熱門選項也與此高度重疊,前三名依序分別是:管理、工程、設計。
而在熱潮下,又是什麼樣的科系面臨淘汰命運?綜觀近3年停招或裁撤的科系、學程級分組名稱,一般大學出現次數最多的字眼,依序為管理、設計、應用,科大則分別為管理、資訊、應用,增減科系的關鍵字也不小重疊,尤其「管理」無論在哪個組別,都是榜上有名。
「可以看到,管理始終是大家覺得容易辦的科系。」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對此指出,雖然從教育角度來說,管理不見得是容易辦學的科系,但對學校來說,「投資成本、門檻始終比較低」,也被認為容易與市場對接,尤其辦學成本不高或面臨退場的學校,為了招生需要,設立低成本、好就業的科系,往往就會先考慮管理科系,而當這些學校面臨退場、倒閉危機時,管理科系也首當其衝。
對學校來說,管理相關科系「投資成本、門檻始終比較低」,也被認為容易與市場對接。(資料照,郭晉瑋攝)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以數據指出,今年高職升科大的統測有接近8萬名考生,其中商管群便有約1.4萬人報考,是最多學生的領域,「對科大來講,這個池裡的魚最多,要撈當然就撈這裡」,因此增設就多,但少子化下,學生已經先被前段學校招收,中後段學校收不到人,自然退場也多。
聽起來比較高檔》不分領域科系都能加「設計」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政治大學勞工所所長劉梅君則指出,設計業勞動條件其實非常低劣,但台灣整體青年就業環境也不佳,因此仍可以吸引到一定學生,尤其傳統製造業現在不受青睞,「設計聽起來比較高檔」,許多學校因而也想盡辦法增設有關的系所。
「但設計也不是阿貓阿狗都可以教,師資哪裡來?」劉梅君指出,許多學校其實是把原來的科系改名、冠上「設計」字眼而已,但教師依然是同一批人,怎麼有辦法提供合格的課程?私校為了存活廣設科系,但學生畢業後未必有真才實學,因此如今也逐漸看到退潮情況,人力供過於求,勞動條件又差,自然就留不住人。
AI時代加持護國神山》資訊、工程近年起伏驚人
科系名稱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招生趨勢,而在實際教學內容上又是如何?根據教育部的分類統計,近3年全體大學的科系也呈現激烈變化,總共高達110個新增科系、學程或分組,另一方面,減少的學制數量也高達169個。
不論一般大學或科大,在大量設計、管理系所加成下,藝文、商管科系都是大起大落,藝文類科系3年來減少23個學制,但也新增13個,商管更呈現減少39、增加16個的驚人變化。
而若單看增加數量最多的科系,莫過於近年來炙手可熱的資訊、工程,3年來竟達52個系所、學程,反之停招及裁撤的也達39個。
儘管半導體、人工智慧仍站在浪頭,面對劇烈的增減起伏,熱門科系也要思索,未來是否有過熱的可能。
畢竟上一個泡沫化的科系殷鑑不遠。隨著經濟環境改變、台灣人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上升,加上名廚吳寶春、阿基師等指標人物出現,過去餐旅業一時炙手可熱;此外,不管餐飲還是旅遊,工作內容都看似新鮮有趣,對年輕學生充滿吸引力,不少學校看準浪潮,也紛紛增設系所廣為招生,然而經年累月下,雖然學生大幅成長,卻因就業環境遲遲未有提升、產學銜接出現落差,儘管教育部搶先出手控管,餐旅科系仍然在少子化海嘯下率先溺水。
熱門當頭也要留心》資訊工業仍有循環周期
受制於技術發展,資工領域確實會有循環。台灣科技大學校長顏家鈺便舉例,如機器人30年前是熱門科系,後來又因發展瓶頸而冷卻,到日本研發出ASIMO機器人才出現變化;而像人工智慧,30年前神經網路剛問世時也蔚為風潮,後來因當時的電腦技術無法提供足夠計算能力,因而也冷卻下來,直到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出現、Alpha Go擊敗世界棋王後,才又熱門起來。顏家鈺說,個別領域雖然有所差異,但確實都會有所起伏。
尤榮輝則指出,台灣整體產業趨勢還是走向資訊、電子,「所以即使再怎麼差,理工類的就業出路還是比其他科系好」,而這確實會有循環,像台灣過去也曾經因資管人才過多,在2000年代初期受到網際網路泡沫化的衝擊影響,如今資訊又搭上人工智慧、元宇宙熱潮而起死回生,產業趨勢確實會有循環,資訊業大概是以10年為一周期。
(相關報導:
選系前看過來》大學休退學率男女有別 為何這些科系留不住男大生?
|
更多文章
)
對於資工熱,賀陳弘則持樂觀看法,他認為餐旅科系泡沫化有先天因素,因為人類生理上有限制,「你不可能一天吃八餐」,就像農產品生產也有類似循環,雞蛋、芒果只要短缺,接下來大家就會大量投入生產,然後又遇到過熱,會有如此的循環過程,但資訊沒有明顯市場規模,「幾乎可以進入所有已知的經濟活動,並產生附加價值」,目前來說,還很難看出盡頭在哪。
面對熱漲冷縮的大學科系,教育部則表示,調整科系是大學自主權責,學校循校內程序、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向教育部申請,而為避免系所分布不均、無法與產業對焦,2020年起教育部會與各部共同進行審查增設調整,同時限制增設人才培育過剩的系科(如餐飲)、鼓勵大學增設重點領域系所,後續則透過招生名額調控、公開校務資訊,讓社會共同監督辦學成果,也強化學校自我管控責任,並會定期查核教學品質。
興衰起落無定數,學生選校要先看資源、名聲
誠然,一個科系的名字,可能象徵學校面對產業環境著手轉型,另一方面,也可能只是改個響亮名號拚招生,綜觀近3年教育部公布名單,不乏將表演藝術、設計科系改名「演藝時尚」、「時尚設計」等名稱的案例;而在理工方面,不少學校更把傳統的資訊、資管系冠上「雲端」、「智慧」、「多媒體」等字眼。要辨別到底是玩真的還是換湯不換藥,對學生來說,最保險還是多看多問多打聽,也可至科系網站察看教師的專業領域,是否符合學校宣稱的教學方向,避免一時踩雷、懊悔4年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