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既統又獨的中華民國

「國民黨在兩岸與青年論述上的困局,只有在捍衛中華民國底下,堅持『民主陣容』與『革新保台』,才有突破的可能。畢竟,它是國民黨創建與捍衛的國家,也是台灣人民值得繼續守護的國家。國民黨沒有理由繼續失語。」圖為台北街頭中華民國國旗和五星旗並列。(朱孟庠提供)

中國國民黨在兩岸與青年論述上,似乎面臨了「失語」困境。

一方面,很明顯的年輕人從出生開始台灣就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對《中華民國憲法》中關於「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分野從直覺上很容易覺得「虛妄」;另方面,在兩岸政策上,國民黨畢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守衛者,120年的歷史是從大陸時期一直延續到台灣,因此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仍然有「一個中國」的意涵在內。

部分藍營支持者對於「中華民國」或者「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論述,仍然停留在「因為憲法這樣寫,所以……」或者「法律這樣規定,不遵守就是違法違憲」等等。然而,對於今日的年輕人來說,法律或憲法都是可以改的,只要能夠獲得絕大多數民眾的認同或授權,任何不合理的規章制度都可以修改。「中華民國」或「一個中國」的論述若仍是奠基在《中華民國憲法》上,只怕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循環論證,知識青年根本是嗤之以鼻。

因此,國民黨需要的是一個積極論述,證明「為什麼中華民國很重要」、「為什麼中華民國憲法合理」。若國民黨在堅持中華民國之外,又要爭取年輕人,又無法放棄「一個中國」,又沒有一個有效論述可以包容兩者,成為中國國民黨失去政權以後,仍然被攻擊、民調仍然難以回升的重大原因之一。

作為1994年出生的新生代,現在又參與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實務活動,筆者對於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有一番初步的想法。

獨立思維的水漲船高

過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論述,可以有效領導台灣,除了威權體制的結構性因素之外,還因為中國大陸的自我封閉:當時,台灣一地的GDP,可以比之一整個中國大陸的GDP;甚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優先主張的便是「學台灣」。要跟中共政權爭中國正統,也毫無問題,儘管失去聯合國席位與美國等大國支持,但因為經濟實力的遙遙領先,自然仍然有種「成功最終在我」的夢想。

然而,隨著中共改革開放後,大陸經濟以每年9%的速率進步,使得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對比漸漸的失衡,甚至產生逆轉。政治外交上不如人、經濟實力上也開始不如人,要怎麼去統一人家?要如何去代表人家?既然統一無望,那就保境安民,我自己過我自己的,讓中共去統治大陸,台灣自己管理自己,有何不可?再加上「日久他鄉是故鄉」,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外省第二代、第三代,自然而然對台灣產生感情,對大陸的情感日益淡薄。此外,中共儘管經濟發展,政治改革仍然滯後,兩岸政經社制度與價值觀在分離多年以後,已經產生不小的歧異,因此「台獨」的聲浪自然水漲船高,更成為年輕人當中的「顯學」。

筆者認為,對台獨的聲浪,國民黨應當以更同理的心態面對。因為,儘管國民黨基於維護中華民國,也為了台灣人民安定,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是,為了守護民主法治、創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國民黨也曾認同、甚至支持獨立。 (相關報導: 高靖觀點:中華民國在台灣,偶然大過必然 更多文章

守護民主法統 國民黨倡言獨立

民國四年,袁世凱背叛民國,妄想稱帝,當時還稱為中華革命黨的中國國民黨,就曾經組織「護國戰爭」,昆明的蔡鍔跟唐繼堯更通電全國,公開宣布雲南獨立。之後獨立之風吹向全國,包含滇、黔、桂、粵、陝、蜀、湘等省相繼宣布獨立,袁終究妥協,取消帝制,憂憤而死;民國六年,為了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法統地位,孫中山南下廣州成立軍政府,與北洋政府分庭抗禮,最終改組為國民政府,並於民國十七年北伐統一全國。由此可知,為了維護民主價值,守護憲政秩序,中國國民黨可以認同乃至於主張獨立──實際上當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狀,也可以看做是獨立於中共政權之外的民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