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心聲!離婚曾月收入5000養兩幼子 她卻坦言「比以前快樂」:再苦,我也要把小孩照顧好

她曾被婆家與鄰居排擠歧視、丈夫收入被小姑控制而難以養育孩子、最後只能離婚;離婚後帶著兩個孩子找工作困難,狀況好時收入2萬、差的時候低到5000都有,儘管辛苦,她不後悔,說再苦也想把孩子照顧好...(示意圖,謝孟穎攝)

「事情走到這裡也不是我想的……我哥曾經打電話過來問我:妳幹嘛這麼苦?小孩為什麼不留給他顧?妳接下來生什麼病的話怎麼辦?我說沒辦法,我再苦,也要把小孩照顧好……」

行在台北街頭,或許與你我擦肩而過的人就處在工作與顧孩子只能二選一、每月收支掐得緊緊、天天忙碌卻存不到錢的處境,他們與貧窮對戰的日常往往不為人所知,而10月底「貧窮人的台北」特展「團結之夜」活動,便邀請一般民眾走入各社福團體、實地採訪了解個案的生命故事,其中一站是位於中正區的「臺北市西區新移民社區關懷據點」。

與台灣人結婚而離鄉背井,這些新移民以女性為主、中國籍居多,她們為愛來台卻不見得順利,據點的單親媽媽阿月(化名)就曾經歷被婆家與鄰居排擠歧視、丈夫收入被家族控制而難以養育孩子、最後只能離婚的困境。離婚後的阿月帶著兩個孩子找工作困難,狀況好時收入2萬、差的時候低到5000都有,靠社工申請相關補助。儘管辛苦,她不後悔離婚,她說再苦也想把孩子照顧好──或許在人們眼中她貧困,但同時,她也堅強萬分。

「你把存摺都給姐姐管,那你老婆、小孩吃什麼?」小姑不信任中國來的她、一手把持家中金源 她備受歧視只能黯然離婚

「臺北市西區新移民社區關懷據點」督導戴宜芳介紹,此地在2014年成立、由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承攬政府標案,在東區、西區都有據點,西區服務的就是中正、萬華、大同3個行政區。只要是新移民就符合據點服務對象,雖然不一定都是生活困苦,但在萬華區的經濟弱勢族群確實比較多,因此社工會協助新移民申請租屋補助、低收補助,也有一些是高齡、喪偶、獨居的個案,據點因此再成立給年長者的小團體。

只要是跟台灣人結婚的外國籍都符合據點服務對象,中國、東南亞、歐美、日本都有,不過戴宜芳說據點服務的最多是中國籍,高達90%:「他的語言跟我們很像、文化很像,可能很融入,久了你們就可能感覺不到中國籍很多……」這些外籍女性早期碰上社福申請、認識同鄉等需求時往往只能自己去找解決管道,有時候夫家不一定支持她、辦文件也不知該找誰,據點成立後就會主動訪視協助,每年規畫許多活動讓姐妹們參與。

貧窮、底層、貧富差距、房價示意圖(謝孟穎攝)
「他的語言跟我們很像、文化很像,可能很融入,久了你們就可能感覺不到中國籍很多……」(示意圖,謝孟穎攝)

阿月就是被同鄉帶來據點的中國籍姐妹之一,目前獨力養育二子,一個12歲、一個6歲,最大困難就是帶著孩子無法找正職工作,曾經每月靠5000–2萬的不穩定收入加上社福補助來撫養孩子。阿月曾打電話跟哥哥訴苦,談到兩人都哭了起來、哥哥不懂她為何不把孩子交給前夫養就好,但對阿月來說,這條艱辛路,她無悔。

每個新移民姐妹走到「離婚」這步都有各自的原因,阿月過去在家也不是無人支持,外省籍的公公知道遠離家鄉有諸多痛苦、處處替阿月說話,但在公公過世後一切就變了──前夫姐姐害怕自己弟弟被「騙」、一手掌握家中經濟,最後演變成前夫把所有上班的錢都給姐姐保管,這事就變成離婚導火線:「你把存摺都給姐姐管,那你老婆、小孩吃什麼?」 (相關報導: 10年看盡台北貧困家庭!工人爸爸慟「我不會教小孩」,社工道出窮人難翻身關鍵 更多文章

參與採訪之一的大學生珮如,她的媽媽就是中國籍,對於阿月的處境,珮如也實在是很有感:「爸爸家的親戚都覺得媽媽是來騙錢的,會有一種,從國外嫁過來會對他們歧視、防備的狀況……」而社工戴宜芳看過各種新移民故事,也歸納出這般結論:「我們觀察下來,是夫家對她態度,通常會滿影響她在這邊生活適應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