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錫堦觀點:解決兒童貧困,避免世襲貧窮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官員一致認為,每年需要超過1兆美元的資金資助較貧窮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資料照,美聯社)

世襲貧窮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病灶,貧困家庭造成下一代也是貧窮的現象,使得「富者恆富、窮者恆窮」的現象幾成現代的規律,日本社會稱為「貧困惡循環」或「已開發國家陷阱」。常見國內外社會學者為文探討,證實其導因於「資源不公平及分配不均」,剝奪了貧窮孩子的機會,所造成的惡果。

教育是階級流動的重要工具,根據教育部的資料,一〇一學年度就讀台大的中低收入戶弱勢學生數僅351人,佔全體三萬多名的台大學生不到1%;而全校學生58%來自較富裕的首都台北市與新北市,顯現富裕家庭的小孩較容易進入頂尖學府。美國長春藤學校亦是如此,階級複製情況百年如故,難以打破。

貧窮學生常需花更多精力和時間,解決衣食住行的生活所需以及學費籌湊,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能力。但富裕家庭的孩子無此憂慮,能安心地學習,並且父母可花大錢購買教育資源,畢業後還有父母的人脈或產業可繼承。

家扶基金會公布2022年所協助個案中,有12%上一代也是貧戶,比2017年多了2.7%;稱貧窮的新定義:是資源有限、再努力也難以逆轉人生的處境者。

探討兒童貧窮 應以「兒童為中心的觀點」來研究 

英國Bath大學研究員泰絲˙里奇〈Tess Ridge〉,從事兒童及青少年研究經驗豐富,早在2007年就出版了《童年貧窮與社會排除:兒童的觀點》“The social exclusion experience of children in poverty – A study adopting child-centered approach” 。適逢英國工黨承諾要在20年期間「終結兒童貧窮」,開啟對兒童貧窮生活及福利的關心,此書觀點引起矚目。

泰絲˙里奇認為現在解決兒童貧困的政策都以家庭為焦點,非兒童為中心的觀點,忽視了兒童利益與需求,而被隱藏在家庭的利益之下。兒童被視為父母的附屬以及未來的成年人,而非以其所遭受貧窮以及剝奪的經驗為研究核心。

實則,兒童的需求和成人的需求不同,而且可能存在著衝突,兒童關心的是失落、欺凌及同儕友誼、衣著、學校融入、與同儕共同參與活動;成人關心的是兒童藥物濫用、街頭暴力危害社會的防止。政策擬定皆以就業、福利、薪資為主的成人觀點,很少把兒童當主體。只有成人的聲音和專家的意見,未經質化的團體討論、問卷調查及兒童參與來研究,不了解兒童社交生活及慾望,就不能從根本解決「當前兒童貧窮問題」,且提出有效的政策。

我國政府統計是以家庭為主體,沒有兒童為主體的統計報告。只有家扶基金會、兒福聯盟等民間團體,偶而發布訪談統計數字,以選擇性議題為主,顯得較為零星且不連續,作為基礎統計不盡詳實。 (相關報導: 簡錫堦觀點:凍結USAID,爭相軍備─2025終結貧窮成奢望? 更多文章

我國兒童貧困探討較常以量化研究為本,較少做質化研究。運用訪談的新實證研究探討低收入戶兒童、青少年的生活經驗,做出有意義的質化資料,才不致忽略當前貧童的真正問題,例如逃學、退學、懷孕、無家可歸、社交困難等急切的痛苦。而兒童感受到社會排除,可能比成人想像還嚴重,社會排除應納入兒童觀點,才能提出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