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中央委員選舉爭議該怪吳敦義嗎?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選舉投票。(蘇仲泓攝)

一、前言

歷經2014和2016大選慘敗,國民黨開啟後馬英九時代,步入權力重組,且陷入無止境的內鬥,使得這個在2008年還不可一世的泱泱百年大黨,頓時在內憂外患之下,墜入谷底。不過隨著吳敦義當選、就任,以及黨代表、中央委員和中常委改選後,可以預期,國民黨內的權力結構將逐漸步入吳時代,而洪時代黨內爭吵不休的內鬥時光並將逐漸緩和。雖然就目前來看,仍偶有風波,但內鬥確實在消弭。然而另一方面,在內鬥緩和的同時,許多因內鬥而被忽視,但過往存在已久的黨內沉痾,卻逐一露出檯面,為國民黨的「革新.團結.重返執政」之路蒙上些許陰影。近來最顯著的例子就莫過於中央委員選舉。

由2046位黨代表所選出的210位中央委員,雖然並無法藉當上中央委員來獲取到政治實權,其在制度上的意義也僅止於具資格挑戰並成為能代其執行中央委員會職權的中常委。不過由於涉及後馬時代的權力重組,所以即使中央委員僅屬虛職,但此次中央委員選舉仍異常激烈。媒體版面也不時出現此次選舉關於換票、送禮、餐宴的報導,引發不少爭議。其中,中央委員參選人之一的連勝文就公開砲打中央,認為國民黨一年12個月有10個月在內耗,不管是制度缺陷或是有人私心運作,黨要嚴厲檢討,不能讓事情繼續發生;前立委孫大千更炮打吳敦義,贊同連勝文內耗十個月的說法,認為國民黨會遭到人民唾棄;前主席吳伯雄雖然沒有批評黨中央,不過也公開表示目前中央委員的制度是有所問題的。

雖然現行中央委員制度確實存有問題,不過更確切來說,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中央委員只是國民黨中央的中層民選黨職,上有中常委下有黨代表。因此若認為中央委員制度有所爭議,事實上,就意味著黨中央的黨職制度都可能有所問題。也就是說,國民黨內的問題並不僅止於中央委員,背後更隱含著黨內制度設計和權力運行的癥結。更進一步言,國民黨現行的體制,就是造成黨內長期以來內鬥不斷、陷入內耗的原因。即是說,制度鼓勵內鬥,因此無論換誰上台,只要制度不改,衝突就會不斷上演。因此在許多時候,國民黨內的衝突,就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的個案性衝突,而更可能是由制度衍生的制度性衝突。筆者過去曾針對國民黨的制度性問題進行系列探討,分析黨主席與中常委黨中央與黨團黨中央與地方間的制度衝突因素。不過事實上,這三者的問題更可溯源到黨中央本身的權力運行制度,因此本文的主軸,首先就會從國民黨中央的權力運行制度進行介紹,進而探討現有制度的問題、問題從何而來,以及初探其改善方案,最後做出總結。 (相關報導: 風評:慢半拍的吳敦義,能讓國民黨來電嗎? 更多文章

二、介紹:黨中央的權力機關

根據《中國國民黨黨章》11條,中央的權力機關為全國代表大會(全代會);根據黨章18條,全代會為國民黨最高權力機關,全代會代表(黨代表)任期四年,由黨員選舉產生。不過由於全代會一年僅召開一次例會,因此在其閉會期間,根據黨章11條,中央委員會即為國民黨中央的權力機關。另一方面,由於中央委員會一年亦僅召開一次會議,因此實際上,根據黨章21條,黨務實權就落在因中央委員會閉會,代其執行職務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