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杰觀點:緩解兩岸僵局的思考─台灣非台獨、中華非中共

「面對艱困的內外形勢,目前民眾對執政團隊已顯露失望與不耐,產生新主席的國民黨是否能扛起振衰起敝的責任,讓選民託付安居樂業、兩岸和諧的希望,全國上下與台海兩岸都正拭目以待。」圖為國民黨準黨主席吳敦義。(盧逸峰攝)

(本文共同作者為二十一世紀基會副董事長、世新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高思博 ,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登及)

小英操作「現狀的一邊一國」惡化兩岸關係

蔡英文執政以來雖宣稱欲維持兩岸現狀,但堅拒九二共識的立場及種種去華化的施政,已招致大陸逐步框限我方的外交活動及國際空間。民眾逐漸認知到無基本互信的兩岸無法維持現狀。剛參加雙城論壇並與張志軍會談的柯文哲民調逆勢上揚,亦佐證台灣民眾對蔡政府兩岸路線的疑慮及失望。隨著中共十九大的逼近,兩岸關係從「雙向合議」轉為「單邊框限」的情勢已十分明顯。兩岸執政當局因各自欲「擺脫」或「框限」對方所採行的單邊作為,更導致雙方由「反傾中」上綱至「反中」、由「反台獨」擴散成「反台」的情緒正螺旋上升。看來,兩岸由冷和升高為對抗的可能性正在提高,如何緩解實為當務之急。

事實上,回顧近三十年來的兩岸互動及交往,雙方政治關係不可逆的發展,乃是客觀上「兩岸一邊一國的法理戰場」在美中制約下已結束,但主觀上「兩岸分立分治的事實現狀」卻更深入台灣人心。但區別現狀的分立分治並非法理的一邊一國,正是兩岸得以維持現狀的互信基礎與不變座標。然而,讓台灣民眾區分兩者的難度卻隨一中各表被綠營異化為「一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大陸窄化為「一中無各表」而提高。

故蔡英文成功混淆兩岸「法理的一邊一國」與「現狀的分立分治」,進而延伸並善用一簡單邏輯:「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不屬於中國」。此一邏輯儘管扭曲兩岸關係的法理性質,卻更接近現實,更貼近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的感知。關鍵在於台灣多數民意的共同交集在於「鞏固現狀」、「維護民國」:即維繫台海和平、持續分治、官民皆通、各具國際交往能力的現狀。

故蔡英文更順勢在施政的語境及作為中形塑「現狀的一邊一國」的兩岸定位。然而,此一操作亦迫使北京在國際社會更加致力鞏固:「台灣屬於中國、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論述與承諾。如此,蔡政府的兩岸路線不但限縮今後台灣存續所需的戰略迴旋空間,以及我方共議兩岸未來走向的話語權,更對兩岸關係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20170816-總統蔡英文16日於民進黨中常會,針對0815大停電向國人致歉。(顏麟宇攝)
蔡英文的兩岸論述對兩岸關係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顏麟宇攝)

藍營肩負穩定台海的責任與路徑

因此,當前兩岸關係會否持續惡化的主要關鍵,仍在於兩岸藍、綠、紅三黨如何影響台灣民意在「暫不統必反獨」與「暫不獨必反統」之間的消長。這又涉及蔡政府持續混淆兩岸「法理的一邊一國」與「現狀的分立分治」的能力,以及大陸對兩者混淆對其涉台策略是否產生長期不利影響的判斷力及忍受力。由此觀之,國民黨責無旁貸需肩負起引導兩岸關係重回正向發展的責任。儘管藍營的優先目標是努力重建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的信任,而非進一步強化北京對國民黨的信任。但正因如此,如何形塑「台灣有信心、大陸能放心」的兩岸論述,讓台灣民眾重新認定藍營是維繫兩岸良性互動、帶領台灣持續發展的穩定力量,至關重要。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蔡總統應展現包容、整合力,團結台灣以突破執政困境 更多文章

首先,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上,一方面持續敦促對岸正視中華民國政府依然存在的事實;另一方面要求蔡政府還原中華民國傳承兩岸的法理基礎。前者是未來兩岸官民互動重回正軌的善意基礎。九二共識自始存在中華民國政府容身的位置與空間,否則台灣缺乏與大陸交往協商的驅動力及安全感。後者是台灣執政者得以發號施令的合法性來源及載體,以及台灣民眾安身立命的安全閥及護身符。台灣民眾實應覺察,蔡政府為實現「現狀台獨化、台獨現狀化」而對中華民國法理傳承的虛化及窄化,將招致兩岸的對立及緊張,加劇台灣的內耗及弱化,最後終結中華民國的存續、斷送台灣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