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事不做不行、這件事也拖不得。糟糕!這個一直沒動的案子,不是馬上就要交了嗎?那這件事和那件事就之後再說⋯⋯呼,總算勉強趕上,這次也差一點就開天窗。」
像這樣把該做的事一延再延,在最後一刻才動手,是一種壞事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對大腦而言,拖延是一件痛苦的事。
「這件事不做不行、那件事也必須有進展。」經實驗證實,當人想像這些令人抗拒的任務時,腦內感受疼痛的區塊就會開始活躍工作;而一旦動手去做,該區塊的活動就會降低。
從以前到現在,好幾次都想要戒掉拖延,每一次都失敗,對戒不掉拖延的自己感到羞愧,得出自己就是有拖延症的結論,開始會說「自己是不到死線就不做的類型」,這種思維方式,是把拖延的原因歸咎於「性格」。
也許有人會覺得,「就算是拖延,只要最後有趕上就好」。但若腦內持續產生疼痛,那又另當別論,不要再給大腦帶來痛苦了。
我是一個職能治療師,專門從事復健治療。職能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大腦因疾病或事故受損的人重建失去的能力,或者用其他能力來代替。
我協助這些正值盛年且活躍於職場的人,讓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上滿意的生活。我一邊在東京都內的診所看門診,一邊幫助許多企業員工解決各式煩惱,藉此提升員工的生產效率並防止事故發生。在企業辦理培訓時,我從參加者那裡收到以下回饋。
「雖然是自己的意志問題,可是我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著手處理工作⋯⋯」「我天生就愛拖⋯⋯」來找我諮詢的人大多是由這些說法做開頭。
「腦袋裡老是有各種待辦事項,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我有太多要考慮的事情,肩膀和脖子都很緊繃,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活動。」
諸如此類的說法,不斷出現在病人有拖延狀況的諮詢中。這是因為,拖延會點燃大腦內處理疼痛的中樞,導致呼吸困難和肌肉僵硬。
一路走來,我一直在診所門診和企業現場研究該如何改變拖延行為。想要改變拖延行為,關鍵並不是擺脫目前的自己,而是不斷進行小小的實驗。拖延的是大腦,而不是我們自己。要改變大腦下達的指令,就必須改變指揮路徑。
當你想起某件該做的事情時,在說「我必須做」之前,先試著舉起右手。這樣就好覺得自己能做到嗎?
這就是把從思考到發聲的運動路徑,重接連接成動手的路徑。這些重新連接的小路徑一一累積起來,就能引起行為改變。大腦藉由外部刺激改變神經通路就可以改變運作機制,而如何改變神經通路,正是我們職能治療師的工作。
為了讓大家從今天開始就能馬上運用,本書將會拖延的大腦,也就是拖延腦分為8 種類型。可以從自己適用的章節開始閱讀,今天就能馬上實驗。
把事情往後拖的下場,就是在一天的結束時怨嘆:「今天什麼都沒做⋯⋯」這句話將改成「我今天做了這件事。」
想著要如何治好自己的拖延,結果連思考拖延的原因這件事也往後延。最後,用一句「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不了了之。這樣永遠無法解決拖延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自己在什麼條件下會拖延,試著去關心這些問題,就能更加了解自己。藉由理解拖延行為來了解自己,試著體會駕馭自己的樂趣吧。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平時的情況,並在符合的項目打勾。打勾的項目越多,越能說明你目前陷入的拖延狀態。
這8種拖延腦的特徵,會因睡眠不足、大腦過度興奮或是工作任務設置錯誤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而且,大腦的狀態每天都在變化。若能知道自己屬於哪種拖延腦,知道自己的大腦現在的腦力座標位置,就能即時改變大腦的路徑。
縱軸代表大腦的警醒程度。越往上,大腦的警醒程度越高,越往下則越低。橫軸代表行動的切換速度。越往左,切換速度越快,越往右,切換速度越慢。
想要順利完成想做和該做的事,我們就必須達到「星星」符號的狀態。
讓大腦處於不高也不低的適度警醒,能夠靈活切換行動的狀態。
為了讓大腦發揮最佳表現,首先得讓大腦保持適度的警醒狀態。有了良好狀態,再依據情況改變行為,就能讓工作順暢地進行下去。
不論你是哪種類型的拖延腦,都建議先嘗試序章裡介紹的,讓大腦進入適度警醒狀態的小實驗。第1章到第8章,則針對每種類型提出解決方案。請依照自己當下的拖延腦類型,進行對應的實驗。
各類型共通的防拖延基本實驗
以小實驗來防止拖延
改變自己的行為,並不需要高漲的情緒。不如說情緒一旦高漲後,身體反而會動不了。「我從今天開始要戒掉拖延!」像這樣的宣言是不行的,鼓足幹勁只會適得其反。
請先把要做的事情想成是「實驗」。因為實驗不會有成功或失敗,只會有「結果」。得到「結果」後,再針對得到的結果,進行下一個實驗。只要重複這麼做,就能改變行為。
我們的行為是由神經活動的模式組成的。人的腦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網路,根據研究顯示,使其發揮作用的法則也許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過去的記憶和對現在的感覺會構成我們行動的材料。所謂對現在的感覺,是指我們透過行動獲得的數據,人會基於新數據而產生新行為。
例如在處理郵件時,會有很多種行動選項,例如:是否在收到郵件時立即處理,或者決定好時間再處理、何時且如何應對收到的要求。但每一次採取新的行動和處理新的數據,對大腦來說都是很大的負擔。所以大腦會將行為模式化,以獲得大致相似的數據。
這種模式化的行為是一種習慣,但也有可能形成不理想的習慣。如果你是把收到的信不拆封地直接放在桌上的例子,要改變這樣的行為,就需要實際行動帶來的新數據。
為了不給大腦造成負擔,就讓我們做一些小小的實驗,一點一點地收集新的數據吧。這些新的數據累積起來,就能產生新的習慣。
基本實驗1
「可是」這個詞是引起拖延的口頭禪。你是不是當有人對你提出建議,或是自己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一開口就說「可是」呢?
就連已經拿起這本書的人,好像也會聽到一個聲音說:「可是這些實驗⋯⋯」試著在收到別人的提議時,改說「你說得對!這樣的話⋯⋯」吧。
人在使用「可是」這個詞的時候,心跳和呼吸會加快,身體進入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的高代謝狀態。這是一種顯示自己優於對方,在生存競爭中獲勝的模式。在消極、沒有幹勁的語言背後,其實是設法逃避變化的神經在作祟。
相對地,在表示「沒問題!」的情況下,腹側迷走神經系統就會抑制交感神經系統,與對方建立信賴關係,進入集體解決問題的模式。不會讓身體無謂地進入高代謝狀態,適度放鬆,視野開闊。情緒起伏少,能發揮高水準表現。
即使展現自己的優勢,行為也不會有所改變。為了改變自己的行為,試著活絡腹側迷走神經系統吧!
基本實驗2
又搞砸了,下次一定要成功!(X)
還挺有意思的啦!(O)
想戒掉拖延卻總是反反覆覆,這類人的特徵,就是陷入名為罪惡感的甜蜜圈套。
罪惡感是從「下次一定能做出不同的行動」,這種對行為改變的期待感,以及沒有得到預期回報的情境設想中產生的。只要能打破這個設想,就不會被罪惡感所折磨。
「下次一定要」這句話,是一種想將拖延行為當作沒有發生過的表現。若是當作沒有發生過,就無法獲得感官數據來改變自己的行為。為了把這句有抹煞性質的話改掉,試著在行動結束的時候說「很有意思」或「嗯!很開心」吧。只要說出「很有意思」,自己實際行動所獲得的感官數據就會毫無保留地輸入大腦。
你也許會對自己的拖延有一些反省。然而,「下次一定」這個詞卻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期待感。而「有意思」則是一個創造滿足感的詞。前者產生多巴胺,後者產生血清素。
雖然只是說出來而已,當人說「很有意思」的時候,如果被問到「什麼東西很有意思?」,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情,大腦都會從中找出有趣的部分自圓其說。這是大腦的自動運作,所以只要交給大腦,就能擺脫罪惡感的循環。
「有意思」是一個創造滿足感的詞。(圖/高寶出版提供)
作者介紹|菅原洋平
職能治療師。Uchronia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人,主持Active Sleep指導師培訓講座。
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畢業後,在國立醫療機構從事腦傷復健訓練。目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besli診所,擔任非仰賴藥物的睡眠門診,也於全國各地舉辦活用生理節律和大腦運作機制的企業研習。
自2020年開始,所有活動都在線上進行,致力於以遠程工作提高生產效率的研修,在電視和雜誌上也備受矚目。著作包括銷量13萬冊以上的暢銷書《改變人生的睡眠法則》、突破12萬冊的《馬上就做!提高行動力的科學方法》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