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遠距工作排行出爐!哪國人最不想進辦公室?《經濟學人》分析:遠距工作是經濟效益與孤獨感的拉鋸戰

COVID-19疫情過後,遠距工作仍然是常態。圖為一名女子在倫敦戶外辦公。(美聯社)

2020年COVID-19疫情讓「遠距工作」(Working From Home)一夕間成為主流,一起來看看哪個國人最喜歡WFH吧!儘管疫情過後許多員工陸續回到公司,但《經濟學人》與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重返辦公室的員工人數似乎從2022年後就停滯了,看來人們更喜歡居家辦公。遠距工作讓都市變得更宜居、讓家庭多了一點喘息——但也讓我們的生活多了點孤單。

哪個國家最愛遠距工作?

史丹佛大學的布魯姆(Nicholas Bloom)研究團隊針對40國1萬6,000名大學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顯示,2024年底至2025年初,受訪者每週平均居家工作1.3天,與2023年相仿。而最傾向居家工作的,竟然是那些以勤奮著稱的英語系國家:受過大學教育的加拿大人平均每週在家工作1.9天、英國人為1.8天,美國人為1.6天。相比之下,法國與丹麥每週約有1天在家工作。全球最不熱衷遠距工作的則是南韓,平均每週僅在家工作0.5天。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各國平均每週遠距工作天數調查。(資料來源:Global Survey of Working Arrangements)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各國平均每週遠距工作天數調查。(資料來源:Global Survey of Working Arrangements)

2023年的數據顯示,最傾向居家辦公的東亞國家是新加坡、每週0.9天,接著是中國0.8天,台灣位居第三名——平均每週在家工作為0.7天

該如何解釋各國的差異呢?《經濟學人》指出,產業型態、對疫情的應對經驗與財富水平都是預測的指標,但最具解釋力的因素——是文化。布魯姆研究團隊發現,一個社會的「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程度最能預測該國對遠距工作的接受程度。因為主管必須信任員工,才能賦予一定自主權;較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主管更願意放鬆管理、員工也更自在地在家工作。

買不起房?那就遠距工作吧!

《經濟學人》稱,居家工作的好處常被低估,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房地產市場。如果每週只需要到班3天,那麼較長的通勤時間也變得可以忍受。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住得更遠,不僅享受便宜房價,也擴大了大城市的經濟足跡。自2019年以來,美國前20大市中心的房價平均上漲13%,遠低於郊區或更遠地區30%至50%的漲幅。如果沒有遠距工作的趨勢,像紐約、洛杉磯與舊金山這樣的大城市,房價壓力將更加難以負擔

如果員工不用每天進辦公室,企業也可以縮小辦公空間,進一步節省成本,甚至騰出空間作為住宅用途——但這其實是件麻煩事。根據商業不動產公司 CBRE 的數據,改造辦公室每平方英呎的費用可能高達250至650美元(約新台幣8,100至2萬1,000元)。然而,有許多這類翻修案正在飛速進行,尤其在房價高昂的地區,長期報酬讓這些麻煩事變得值得。

遠距工作活絡蚊子館、還能提高生育率?

除了地理空間的影響外,遠距工作也讓日常生活變得更有彈性。美國就出現了所謂的「週間高爾夫熱潮」:員工在居家工作後,偷閒到高爾夫球場、健身房、網球場、購物中心等場所,讓這些地方不會在工作日落為「蚊子館」,也顯示人們更享受生活。

布魯姆的跨國研究也顯示,有子女的職業婦女比起無子女的女性更支持遠距工作(男性在這方面的差異較小,顯示了性別刻板印象仍存),因為她們更能兼顧育兒與職涯,長遠來看或許能提升生育率。然而,那些生育率下降最快的東亞國家,正好也是對遠距工作持保留態度的國家。

你有好好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嗎?

另一方面,遠距工作的缺點也早已被廣泛討論。對員工生產力的助力好壞參半,對某些職位而言甚至有不利影響——菜鳥員工可能無法結識人脈,喪失了觀察資深同事、從中學習的寶貴經驗。 (相關報導: 搶破頭!「這些遠距職缺」年薪破327萬 專家建議多做2件事提升錄取率 更多文章

《經濟學人》稱,美國人似乎也沒有善加利用通勤省下的時間。相較於2019年,社交與志工活動都變少了;相對地,人們花更多時間在「放鬆」和打電動。整體而言,平均每位美國人每天的獨處時間比疫情多30分鐘。你或許不想每一分鐘都與同事相處,但獨處真的比較好嗎?遠距工作雖然是一種更有效率的經濟模式,但也顯得有點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