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蔣介石去世後,很多事情都變了。戒嚴法早就被廢止了,是在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由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廢止的,經國在他父親去世三年後當選總統。自一九九一年以來的國民大會代表、一九九二年以來的立法委員,以及一九九六年以來的總統,都一直是真正的民主選舉產生的。國民黨在總統大選中敗選已有四次。民進黨在二○○○、二○○四、二○一六和二○二○年打敗了蔣介石的國民黨。
蔣介石知道這種種事會不高興嗎?當然會的。畢竟,國民黨像是他的孩子。他會恢復戒嚴來終結這些「違法亂紀」嗎?很有可能。他嚴厲、專橫、脾氣暴烈。在他一路掌權的過程中,他對人們從不心軟。我們不會忘記他是如何在一九二七年的中國,以及一九五○年代的臺灣,發動白色恐怖,讓成千上萬的異議分子受到逮捕和殺害。還有一九四七年,行政長官陳儀在他的核可下,實施了大屠殺。(直到一九八七年後才得以公開談論此事。)……
另一方面,正是他從大陸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為臺灣目前的民主奠定了社會、經濟和文化倫理基礎。最後,他破除了寡頭政治,實行土地和其他經濟改革,確保了極高的經濟成長率,促進了占臺灣社會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增長,使臺灣在生活水準方面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名,落實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財產權,又保障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總之,正是他,指引臺灣人民走向政治自由的道路。或許他甚至願意接受當前形式的民主政治?誰知道呢?
蔣介石本人再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了。一九七五年四月十六日,他安厝於慈湖邊一座簡樸陵墓中的黑色花崗岩石棺內,此地位於臺北西南四十英里處,離他喜愛的大溪別館不遠,如前述,這裡的自然美景,總讓他回想起他的故鄉溪口。這就是為什麼他希望把他的陵寢建在這裡。
在他去世十一個小時後的一九七五年四月六日,臺灣人民和全世界都得知了他的死訊。承載他遺體的棺木,被安置於臺北市中心的孫逸仙紀念館。在向他行告別禮的十一天裡,至少有二百萬人(臺灣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來瞻仰遺容。蔣身上覆蓋著中華民國國旗,身旁放著他最喜歡的書:聖經、孫逸仙的《三民主義》、唐詩選集和《荒漠甘泉》。成千上萬的人來送他最後一程。沿途許多人雙膝下跪,或是匍伏在地,從臺北市中心一直綿延到慈湖畔的陵寢。葬禮隊伍行進持續了三個小時。
現在,人們可以搭乘廉價的臺北計程車,以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從臺北市中心到達慈湖……步行十分鐘後,會看到一個在熱帶濃蔭下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慈湖陵寢」……繞過屏風,沿著扶欄走到中間的屋子。右前邊有刻著三種語言(中、英、日)的小告示:「請自行行禮,謝謝」。房間的門是開著的,最後可以看到置放在中間的黑色花崗岩石棺。棺前有一個巨大的黃色十字架,後面牆上有一幅蔣介石像。沿牆左右有四把扶手椅,顯然是為高層貴賓準備的。人們可以靜靜地站在那裡,沒有人會像在毛澤東陵墓那兒催促你向前。但是此處參觀的人,比在毛澤東陵墓的少多了。 (相關報導: 蔣介石、宋子文為史迪威事件鬧翻:《重探抗戰史3》選摘(2) | 更多文章 )
順著同一條小路回到入口處,旁邊有一大片草坪,是一個紀念公園,陳列著幾十座已故蔣介石的雕像。有黑色、灰色、棕色,甚至鮮綠色。此處蔣介石身穿半軍服,孫逸仙也穿過類似的上衣(因此稱為中山裝),那裡蔣扶杖站著,還有穿著中式長袍坐在扶手椅上的,或者穿著軍裝,或者帶著一本書的。這些雕塑是從全國各地帶到這裡的。至少在這裡,只有風和雨對他們構成威脅。在民進黨上臺後,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都在搗毀蔣的雕像。民主一如既往地從拆除紀念碑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