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跡40年台灣之光「銀珠香米」復活!高學歷的他返鄉務農,只為父親最大遺願…

「本來以為山上生活比較悠閒,沒想到山上工作更硬呢!」(圖/幄力斯‧鐵木攝影)

「父親說有一種米,只有我們部落有,消失了四十年,想種看看,那麼我的手便沾上了泥土。父親留下了一個夢,就前往下一個生命階段,剩下的是自己的雙手,能不能為這個夢畫上一個圓了。」    ——那個種銀珠香米的人

只有回到故鄉,才能種出銀珠香米的令人著迷的香氣
只有回到故鄉,才能種出銀珠香米的令人著迷的香氣(圖/幄力斯‧鐵木攝影)

銀珠香米是一種會散發濃郁芋頭香的香糯米(Tabula),原名為「瑞岩香米」,是瑞岩部落特有的品種,一年一栽,產量稀少,過去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會食用,穗粒成熟時會轉為變紫色,尾端長出長芒,去掉長著細毫的穀殼後,閃耀著金褐色光澤的米粒就是曾經消失40年的銀珠香米。據部落耆老回憶,過去可是「一家炊米,全村聞香」,吃過香米的人,個個都念念不忘......

南投縣瑞岩部落,是銀珠香米的故鄉,也是泰雅族的發源地
南投縣瑞岩部落,是銀珠香米的故鄉,也是泰雅族的發源地(圖/幄力斯‧鐵木攝影)

南投縣仁愛鄉的投89線又稱力行產業道路,這條號稱全台灣最險峻的產業道路,沿途坍方處處、崎嶇難平,自埔里而上至霧社、未達清境前,循線由第一條岔路小心而下,漸漸的視野逐漸開闊,山谷中的小村落就是台灣泰雅族的發源地—「瑞岩部落」。

祖先留下的種子再也沒有回到土地上

1972年因為稻熱病,當年部落栽植的銀珠香米幾乎無一倖免,且因應農業政策與聯外道路開通,部落開始轉種水稻、高麗菜等經濟作物,原本就栽種面積小且不易種植的銀珠香米就在天災侵襲、經濟結構轉型、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下逐漸被遺忘,多年後,想念銀珠香米的耆老們卻再也種不回香米,保存的種子也因受潮無法發芽,只能遺憾的認為銀珠香米絕種了。

那個想帶香米回家的人-鐵木‧尤幹

讓我們先將鏡頭拉到1970年,當時還是學生的鐵木‧尤幹(楊茂銀醫師)準備到台北唸大學,臨行前他的父親煮了一碗珍貴的Tabula為他餞行。那碗Tabula是鐵木‧尤幹這輩子吃過最美味的食物。

在偏鄉服務20多年的楊醫師
在偏鄉服務20多年的楊醫師(圖/幄力斯‧鐵木攝影)

隔年暑假,鐵木‧尤幹的指導教授鍾文政先生上山做寄生蟲調查,順便到部落探訪,「老師來了,爸爸開心的拿出家中僅存的香米待客,我抓一把香米裝在塑膠袋送給老師。」楊醫師這麼回憶著。

鐘教授知道香米的珍貴,回到台北後,將香米層層密封、放進研究室冰箱冷凍,不管冰箱更換或調職,都未曾丟棄這包「紀念品」,退休後更將香米帶回家中妥善保存,一晃眼,這包世界僅存的種子竟在冰箱中沉睡了38年。

2009年底,退休的鍾教授來找楊醫師敘舊,對香米始終念念不忘的楊醫師隨口問起老師:「記得部落裡一種香味獨特的米嗎?」沒想到教授竟回答還記得香米的滋味,更讓楊醫師吃驚的是教授家中竟然還有一包種子!就這樣,在2010年1月10日,楊醫師以顫抖的雙手接下教授的包裹,看著那四、五百粒香米種子,激動得久久不能自己。

楊醫師將香米分裝兩袋,一半委請中國醫藥大學吳金濱教授培育;吳教授以培養皿育出一芽,而他自己以傳統催芽方式育出了三芽,但因操之過急加太多營養劑,最後只剩一芽存活,當時楊醫師仍在信義鄉的診所服務,因此特地請妻子回到瑞岩部落運載過去種植香米的土壤做為栽培基土,終於喚醒冰凍38年的香米生命力。2011年擴大復育成功,楊醫師小心地收割,細數那年共收成了八千粒珍貴的穀子。 (相關報導: 省水、不用灑農藥、不怕天災,英國人找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好地方種菜! 更多文章

消息傳開後,農試所水稻專家賴明信博士也來採樣,他驚奇地跟楊醫師說:「國家種源庫共有八千多種樣本,竟然找不到這個原生香糯米品種。」楊醫師為了謝謝妻子高阿珠無怨無悔的支持,以兩人姓名末字為香米命名,來自瑞岩的香米就以「銀珠香米」一名被納進國家作物種原中心永久保存。

香米終於回到原生地,落地生根
香米終於回到原生地,落地生根(圖/幄力斯‧鐵木攝影)